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5页 |
·湖泊富营养化成因及其危害 | 第19-20页 |
·生态修复富营养化水体技术 | 第20-2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23-32页 |
·浮床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植物生物量分配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现状 | 第28-31页 |
·研究评述 | 第31-32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 第32-35页 |
·研究目的 | 第32-33页 |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35-43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5-36页 |
·浮床架设 | 第36-38页 |
·供试植物 | 第36页 |
·浮床设计 | 第36-38页 |
·浮床植物样本采集和各指标测定方法 | 第38-39页 |
·浮床植物样本采集频率和方法 | 第38页 |
·浮床植物生长状况指标测定 | 第38-39页 |
·浮床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指标测定 | 第39页 |
·浮游植物采集鉴定方法 | 第39-41页 |
·数据计算与分析 | 第41-43页 |
·浮床植物相对生长速率 | 第41页 |
·浮床植物总根长估算 | 第41页 |
·异速生长系数计算 | 第41页 |
·根冠比计算 | 第41-42页 |
·浮游植物群落指数 | 第42页 |
·数据统计方法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浮床植物生长特征 | 第43-52页 |
·结果 | 第43-48页 |
·浮床植物成活率 | 第43-44页 |
·生长季始末浮床植物生长特征指标 | 第44-45页 |
·浮床植物生长特征指标时间动态 | 第45-47页 |
·浮床植物相对生长速率时间动态 | 第47-48页 |
·讨论 | 第48-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浮床植物生物量分配特征 | 第52-62页 |
·结果 | 第52-58页 |
·生长季始末浮床植物根系主要指标和水面上部、水面下部生物量 | 第52-53页 |
·浮床植物根系指标时间动态 | 第53-55页 |
·浮床植物水面上部、水面下部生物量时间动态 | 第55-56页 |
·浮床植物异速生长系数 | 第56-57页 |
·浮床植物根冠比时间动态 | 第57-58页 |
·讨论 | 第58-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浮床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 第62-74页 |
·结果 | 第62-69页 |
·浮床植物C、N、P含量 | 第62-65页 |
·浮床植物C、N、P吸收量 | 第65-68页 |
·浮床植物C:N,C:P和N:P | 第68-69页 |
·讨论 | 第69-72页 |
·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浮床抑藻效果 | 第74-92页 |
·结果 | 第74-87页 |
·浮床区与对照区水体理化条件时间动态 | 第74-77页 |
·试验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种类构成 | 第77页 |
·浮床区与对照区浮游植物主要门类密度时间动态 | 第77-82页 |
·浮床区与对照区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种季节变化 | 第82-84页 |
·浮床区与对照区浮游植物群落特征指数季节变化 | 第84-85页 |
·浮床区与对照区叶绿素a含量动态及其与浮游植物主要门类相关性 | 第85-86页 |
·浮床区与对照区浮游植物主要门类与水体理化条件相关性 | 第86-87页 |
·讨论 | 第87-90页 |
·小结 | 第90-9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2-96页 |
·总结 | 第92-94页 |
·展望 | 第94-96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6-97页 |
附录2 淀山湖千墩浦浮游植物名录 | 第97-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