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维摩诘造像研究
| 内容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7页 |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7-18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关于维摩诘形象的文献记载和遗存 | 第20-36页 |
| 第一节 文献记载中的维摩诘形象 | 第20-23页 |
| 一、《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形象 | 第20-22页 |
| 二、其它文献中的维摩形象 | 第22-23页 |
| 第二节 魏晋南朝维摩诘造像遗存 | 第23-25页 |
| 第三节 北朝维摩诘造像遗存 | 第25-34页 |
| 一、甘肃炳灵寺第169窟维摩诘造像 | 第25-27页 |
| 二、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中的维摩诘造像 | 第27-33页 |
| 三、北朝造像碑中的维摩诘造像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维摩诘形象中的固定样式及来源分析 | 第36-54页 |
| 第一节 维摩诘形象中的固定样式 | 第36-47页 |
| 一、麈尾 | 第36-39页 |
| 二、床榻和隐几 | 第39-42页 |
| 三、帷帐、华盖 | 第42-45页 |
| 四、衣饰 | 第45-47页 |
| 第二节 图像来源 | 第47-53页 |
| 一、竹林七贤 | 第47-49页 |
| 二、执麈凭几的墓主人 | 第49-51页 |
| 三、西王母 | 第51-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维摩诘形象的变化及成因 | 第54-68页 |
| 第一节 维摩诘形象的变化 | 第54-58页 |
| 一、时间差异(炳灵寺—龙门石窟) | 第54-56页 |
| 二、空间差异(南朝——北朝;汉——胡) | 第56-58页 |
| 第二节 变化原因 | 第58-66页 |
| 一、维摩诘与士大夫之间的交融 | 第58-62页 |
| 二、维摩诘和儒道之间的交融 | 第62-63页 |
| 三、维摩诘救济性和文人性的融合 | 第63-66页 |
| 小结 | 第66-68页 |
| 第五章 总结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 论文相关附表 | 第76-8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成果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