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论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从公众人物的视角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绪论第9-13页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0-13页
第2章 网络环境下隐私权概述第13-23页
   ·网络环境下隐私权呈现的特性第13-17页
     ·网络环境对传统隐私权概念的挑战第13-14页
     ·网络发展所带来的的隐私侵权新形态第14-15页
     ·侵权主体的广泛性第15-17页
   ·网络环境下隐私权保护模式的比较分析第17-20页
     ·欧盟模式第17-18页
     ·美国模式第18-19页
     ·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第19-20页
   ·我国网络环境下隐私权保护现状第20-23页
第3章 网络环境下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问题的挑战与协调第23-34页
   ·公众人物概述第23-28页
     ·公众人物的概念第23-25页
     ·公众人物的分类第25页
     ·现有公众人物分类方式的分析第25-27页
     ·笔者对公众人物的分类第27-28页
   ·网络环境对于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挑战第28-32页
     ·网络环境下公众人物隐私权易被侵害第28-30页
     ·网络环境下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其他权利的冲突加剧第30-32页
   ·网络环境下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协调第32-34页
     ·网络环境下公众人物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协调第32-33页
     ·网络环境下公众人物隐私权与言论自由权的协调第33-34页
第4章 网络环境下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原则第34-43页
   ·权利人同意原则第34-35页
   ·公共利益原则第35-36页
   ·区别保护原则第36-41页
     ·政治型公众人物第36-38页
     ·社会型公众人物第38-40页
     ·非自愿型公众人物第40-41页
   ·最小损害原则第41-43页
第5章 网络环境下我国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制度构建第43-50页
   ·逐步完善相关立法第43-45页
   ·建立典型指导性案例第45-47页
     ·建立指导性案例的必要性第45-46页
     ·最高院公布的关于公众人物的指导性案例第46-47页
   ·引进网络隐私认证计划的可行性分析第47-48页
   ·未成年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问题第48-50页
结论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研究
下一篇:中国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