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灰阶血流成像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引言 | 第9页 |
|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发展动态 | 第9-12页 |
| ·超声血流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9-10页 |
| ·多普勒血流成像 | 第10-11页 |
| ·灰阶血流成像 | 第11页 |
| ·其它成像方式 | 第11-12页 |
|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临床诊断应用 | 第13页 |
| ·课题设计方案 | 第13-14页 |
| ·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医学超声成像基本原理 | 第15-22页 |
| ·超声成像的声学基础 | 第15-18页 |
| ·超声波在组织中的传播特性 | 第15-18页 |
| ·反射与折射 | 第15-17页 |
| ·散射特性 | 第17页 |
| ·干涉与衍射 | 第17页 |
| ·超声波的衰减 | 第17-18页 |
| ·B型超声诊断技术 | 第18-20页 |
| ·B超的成像原理 | 第19-20页 |
| ·B超的系统构成 | 第20页 |
| ·超声成像的常见参量 | 第20-22页 |
| ·图像分辨力 | 第20-21页 |
| ·图像对比度 | 第21页 |
| ·图像的伪像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页 |
| 第三章 灰阶血流成像的关键技术研究 | 第22-35页 |
| ·灰阶血流成像的基本原理 | 第22-27页 |
| ·系统构成 | 第23页 |
| ·编码激励 | 第23-25页 |
| ·脉冲压缩 | 第25-26页 |
| ·组织均衡 | 第26-27页 |
| ·血液的散射特性 | 第27-28页 |
| ·红细胞的特点 | 第27页 |
| ·散射体声场 | 第27-28页 |
| ·本文灰阶血流成像技术理论研究 | 第28-34页 |
| ·模型建立 | 第28-30页 |
| ·模型验证 | 第30-34页 |
| ·10MHz与20MHz成像 | 第30-31页 |
| ·20MHz与50MHz成像 | 第31-32页 |
| ·单脉冲条件下的模型讨论 | 第32页 |
| ·频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 ·单个血细胞与整体血液散射回声的关系 | 第33页 |
| ·高频条件下适用性探索 | 第33-34页 |
| ·结果探讨 | 第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系统方案与设计 | 第35-60页 |
| ·系统总体设计 | 第35-37页 |
| ·算法设计 | 第37-38页 |
| ·基于FPGA的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38-49页 |
| ·硬件平台 | 第38-41页 |
| ·硬件结构 | 第38-39页 |
| ·芯片选型 | 第39-40页 |
| ·开发流程 | 第40-41页 |
| ·FPGA成像算法的实现 | 第41-42页 |
| ·FPGA硬件模块的实现 | 第42-49页 |
| ·复位模块 | 第42-43页 |
| ·时钟模块 | 第43页 |
| ·A/D转换控制模块 | 第43-44页 |
| ·FIFO数据缓存模块 | 第44-45页 |
| ·SRAM数据存储控制模块 | 第45-46页 |
| ·脉冲发生控制模块 | 第46页 |
| ·步进电机控制模块 | 第46-47页 |
| ·TGC增益控制模块 | 第47页 |
| ·命令解析模块 | 第47-48页 |
| ·USB接口控制模块 | 第48-49页 |
| ·上位机软件设计 | 第49页 |
| ·系统验证及结果分析 | 第49-59页 |
| ·硬件仿真实验 | 第50-52页 |
| ·换能器参数测量 | 第50-51页 |
| ·FPGA时序仿真 | 第51-52页 |
| ·灰阶血流成像的实际效果 | 第52-54页 |
| ·实验设计 | 第53页 |
| ·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 ·灰阶血流成像的速度参数研究 | 第54-58页 |
| ·实验设计 | 第55-56页 |
| ·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 ·扫查方式探讨 | 第57-58页 |
| ·真实血流成像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0-62页 |
| ·总结 | 第60页 |
| ·展望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和申请的专利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