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污泥强化水解及水解液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剩余污泥性质及处理现状 | 第11-12页 |
·污泥破解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污泥产酸条件的研究 | 第15-17页 |
·水解液氮磷去除 | 第17-18页 |
·水解液的利用 | 第18页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9页 |
·试验材料 | 第20-22页 |
·污泥来源与性质 | 第20页 |
·试验装置 | 第20页 |
·设备与试剂 | 第20-22页 |
·检测与分析方法 | 第22-29页 |
·指标计算方法 | 第22-23页 |
·挥发酸的检测 | 第23-24页 |
·多糖的检测 | 第24-25页 |
·蛋白质的检测 | 第25页 |
·EPS 的检测 | 第25-26页 |
·PHA 的检测 | 第26-27页 |
·扫描电镜预处理方法 | 第27页 |
·其他常规指标的检测 | 第27-29页 |
第3章 超声强化污泥水解及其过程研究 | 第29-46页 |
·超声促进水解的正交试验分析 | 第29-34页 |
·正交试验目的及试验条件 | 第29-30页 |
·各因素对酸化率的影响 | 第30-32页 |
·各因素对蛋白溶出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各因素对多糖溶出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单因素分析试验 | 第34-37页 |
·单因素分析试验目的及试验条件 | 第34-35页 |
·污泥含水率对物质溶出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声能密度对物质溶出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脉冲比例对物质溶出率的影响 | 第37页 |
·超声强化水解过程分析 | 第37-41页 |
·水解过程分析试验目的及试验条件 | 第37-38页 |
·水解过程中污泥中EPS 的变化趋势 | 第38-39页 |
·水解过程中上清液中的物质变化趋势 | 第39-40页 |
·水解过程中MLSS 和MLVSS 的变化趋势 | 第40-41页 |
·超声强化水解与加酶强化水解的对比 | 第41-44页 |
·对比试验目的及试验条件 | 第41页 |
·对比SCOD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 第41-42页 |
·对比蛋白溶出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 第42-43页 |
·对比多糖溶出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 第43页 |
·对比试验中酸化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水解液氮磷去除与沉降性研究 | 第46-52页 |
·水解液氮磷去除 | 第46-49页 |
·单独采用沉淀法脱氮除磷 | 第46-47页 |
·单独采用吹脱法脱氮 | 第47-48页 |
·沉淀法与吹脱法耦合沉淀除磷 | 第48-49页 |
·沉降性试验 | 第49-50页 |
·沉降性试验目的及试验条件 | 第49-50页 |
·混合比对水解污泥沉降性的影响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污泥水解液用于PHA 合成的可行性研究 | 第52-62页 |
·PHA 合成污泥来源 | 第52页 |
·氨氮对PHA 合成的影响 | 第52-58页 |
·试验目的及试验条件 | 第53页 |
·不限氮条件下PHA 的积累 | 第53-56页 |
·限N 条件下PHA 的积累 | 第56-57页 |
·不限N 与限N 之间的对比 | 第57-58页 |
·pH 对PHA 合成的影响 | 第58-60页 |
·试验目的及试验条件 | 第58-59页 |
·不同pH 下底物消耗与PHA 合成的一致 | 第59页 |
·不同pH 下PHA 积累效率的对比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