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聚落与传统村落 | 第9-11页 |
| ·聚落、传统村落的定义 | 第9页 |
| ·聚落的类型 | 第9-10页 |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 第15-19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研究框架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丁李湾概况 | 第19-29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20页 |
| ·地理区位 | 第19页 |
| ·自然环境 | 第19-20页 |
| ·历史沿革 | 第20-22页 |
| ·文化背景 | 第22-26页 |
| ·移民文化 | 第22页 |
| ·豫风楚韵 | 第22-23页 |
| ·旅游文化 | 第23-24页 |
| ·民俗文化 | 第24-26页 |
| ·家庭组织 | 第26页 |
| ·风水思想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村落选址与界域 | 第29-43页 |
| ·村落选址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4页 |
| ·自然因素 | 第29-30页 |
| ·经济发展因素 | 第30-32页 |
| ·文化发展因素 | 第32页 |
| ·安全防御因素 | 第32-33页 |
| ·风水因素 | 第33-34页 |
| ·村落界域 | 第34-41页 |
| ·村前水系——基于风水观念的心理界域 | 第35-36页 |
| ·“寨墙——村落大门——炮楼——宅院门楼——水塘”——基于安全防御性的物质实体界域 | 第36-38页 |
| ·封闭型和开放型有机结合的村落界域特征分析 | 第38-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村落空间各组成部分及其特征 | 第43-59页 |
| ·街巷空间 | 第43-47页 |
| ·村落公共空间 | 第47-49页 |
| ·宅院空间 | 第49-56页 |
| ·宅院院落层次 | 第49-50页 |
| ·门楼 | 第50-53页 |
| ·厢房 | 第53-54页 |
| ·堂屋 | 第54-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 第五章 村落更新与保护性发展 | 第59-71页 |
| ·丁李湾演变过程与当前存在问题 | 第59-62页 |
| ·演变过程 | 第59-60页 |
| ·当前存在问题 | 第60-62页 |
| ·保护原则 | 第62-64页 |
| ·完整性保护 | 第63页 |
| ·真实性保护 | 第63-64页 |
| ·可持续性保护 | 第64页 |
| ·保护思路与方法 | 第64-71页 |
| ·留住原住村民,强化保护意识 | 第64-65页 |
| ·制定保护发展目标 | 第65-66页 |
| ·划分保护层次 | 第66-70页 |
| ·保障措施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7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