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管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论文总体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论文的总体思路 | 第13-14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6-24页 |
·影子银行体系概述 | 第16-19页 |
·影子银行体系概念及特点 | 第16-17页 |
·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与发展 | 第17-18页 |
·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体系发展的意义 | 第18-19页 |
·金融创新理论 | 第19-20页 |
·现代金融中介创新理论 | 第19-20页 |
·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 | 第20页 |
·交易成本创新理论 | 第20页 |
·VAR模型 | 第20-21页 |
·风险监管理论 | 第21-23页 |
·金融管制的辩证法理论 | 第21页 |
·功能监管理论 | 第21-22页 |
·信息不对称监管理论 | 第22页 |
·监管机构设置理论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美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管及对我国启示 | 第24-40页 |
·美国影子银行体系构成及运行机制分析 | 第24-30页 |
·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构成 | 第24-28页 |
·美国影子银行体系运作机制分析 | 第28-30页 |
·美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及影响分析 | 第30-33页 |
·代表成员机构风险分析 | 第30-32页 |
·产品工具风险分析 | 第32页 |
·美国影子银行体系在次贷危机中的影响 | 第32-33页 |
·美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管分析 | 第33-36页 |
·美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管现状 | 第34-35页 |
·美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管问题分析 | 第35页 |
·美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管的改进 | 第35-36页 |
·美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管对我国启示 | 第36-38页 |
·建立住房抵押贷款政策体系 | 第36-37页 |
·规范影子银行体系成员的信用评级标准 | 第37页 |
·提高影子银行体系金融创新产品监管水平 | 第37页 |
·建立影子银行体系监管体系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管分析 | 第40-52页 |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现状 | 第40-42页 |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现存形态 | 第40页 |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特征分析 | 第40-41页 |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趋势 | 第41-42页 |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管分析 | 第42-50页 |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管现状分析 | 第43-44页 |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44-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管对策 | 第52-60页 |
·加强对政府型金融机构风险监管 | 第52页 |
·明确中央银行与其他监管机构职责 | 第52-53页 |
·完善风险计量模型 | 第53-55页 |
·运用VaR模型日内及时估算 | 第54-55页 |
·采用例外数检验法 | 第55页 |
·重视压力测试衡量 | 第55页 |
·规范我国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体系业务往来 | 第55-56页 |
·优化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架构 | 第56-58页 |
·完善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法律 | 第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研究的课题及发表的论文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附录A | 第70-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