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42页 |
·1,2,4-三嗪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1-27页 |
·在医药方面 | 第11-22页 |
·抗癌 | 第11-13页 |
·抗炎 | 第13-15页 |
·抗菌 | 第15-16页 |
·神经保护 | 第16-17页 |
·抗惊厥 | 第17-18页 |
·抗HIV病毒 | 第18-19页 |
·抗糖尿病 | 第19-20页 |
·PET示踪剂 | 第20-21页 |
·杀虫 | 第21-22页 |
·在阳离子荧光传感器方面 | 第22-23页 |
·Cu~(2+) 离子荧光传感器 | 第22页 |
·Fe~(3+) 离子荧光传感器 | 第22-23页 |
·在分析化学方面 | 第23-24页 |
·在光学材料方面 | 第24-25页 |
·与镧系元素配位的光致发光有机分子 | 第24页 |
·具有双光子吸收(TPA)性质的有机分子 | 第24-25页 |
·1,2,4-三嗪类化合物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常规加热回流法 | 第25页 |
·微波辐射法 | 第25-27页 |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在医药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27-40页 |
·已有药物 | 第27-28页 |
·抗癌 | 第28-31页 |
·抗糖尿病 | 第31-33页 |
·抗菌 | 第33-34页 |
·抗结核 | 第34-35页 |
·抗炎镇痛 | 第35页 |
·杀虫 | 第35-37页 |
·神经保护 | 第37-38页 |
·抗病毒 | 第38-39页 |
·抗组胺 | 第39-40页 |
·新型单/双-1,2,4-三嗪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的立题依据 | 第40-42页 |
2 含苯并咪唑环的 1,2,4-三嗪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 | 第42-68页 |
·合成路线 | 第42页 |
·中间体及目标产物的合成 | 第42-45页 |
·中间体化合物 1~4 的合成 | 第42-44页 |
·芳氧乙酸 (1) 的合成 | 第42-43页 |
·2-芳氧甲基-~1H-苯并咪唑 (2) 的合成 | 第43页 |
·2-芳氧甲基苯并咪唑1乙酸乙酯 (3) 的合成 | 第43-44页 |
·2-芳氧甲基苯并咪唑1乙酰肼 (4) 的合成 | 第44页 |
·目标化合物I-5~6 的合成 | 第44-45页 |
·单晶X射线衍射 | 第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9页 |
·中间体化合物 1~4 的物理常数 | 第45-47页 |
·目标化合物I-5~6 的物理常数及波谱数据 | 第47-54页 |
·目标化合物I-5g的晶体参数 | 第54-59页 |
·讨论 | 第59-67页 |
·目标化合物I-5~6 的合成 | 第59-61页 |
·目标化合物I-5~6 的结构确定 | 第61-63页 |
·IR谱 | 第61页 |
·~1H NMR谱 | 第61-63页 |
·目标化合物I-5g的晶体结构解析 | 第63-65页 |
·目标化合物I-5~6 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65-67页 |
·Cdc25B磷酸酯酶抑制活性筛选实验 | 第65-66页 |
·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 1B (PTP1B) 抑制活性筛选实验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3 双-1,2,4-三嗪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对Cu~(2+)、Fe~(2+)、Fe~(3+)和Sn~(2+)荧光识别研究 | 第68-82页 |
·合成路线 | 第68页 |
·中间体及目标产物的合成 | 第68-71页 |
·中间体化合物 1~3 的合成 | 第68-70页 |
·3,5-二羧基碘苯 (1) 的合成 | 第68-69页 |
·3 ,5-二乙氧羰基碘苯 (2) 的合成 | 第69页 |
·3,5-二甲酰肼基碘苯 (3) 的合成 | 第69-70页 |
·目标化合物II-4~5 的合成 | 第70-71页 |
·目标化合物II-4 的合成 | 第70页 |
·目标化合物II-5 的合成 | 第70-7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1-73页 |
·中间体化合物 1~3 的物理常数 | 第71页 |
·目标化合物II-4~5 的物理常数及波谱数据 | 第71-73页 |
·讨论 | 第73-81页 |
·目标化合物II-4~5 的合成 | 第73页 |
·目标化合物II-4~5 的结构确定 | 第73-75页 |
·IR谱 | 第73-74页 |
·~1H NMR谱 | 第74-75页 |
·目标化合物II-4~5 对阳离子的识别性能 | 第75-81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75-76页 |
·目标化合物II-4~5 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识别 | 第76-78页 |
·不同浓度的Cu~(2+)、Fe~(3+) 和Sn~(2+) 离子对目标化合物II-4b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78-79页 |
·不同浓度的Cu~(2+)、Fe~(2+) 和Fe~(3+) 离子对目标化合物II-5b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