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扶余油层单砂体分布及连通关系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3页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11页 |
三、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四、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 第13-21页 |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3页 |
·研究区地层层序及沉积特征 | 第13-16页 |
·研究区构造背景 | 第16-18页 |
·研究区储层及油、气、水性质 | 第18-19页 |
·研究区勘探开发简况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 第21-28页 |
·地层层序划分与对比原则 | 第21页 |
·扶余油层沉积时间单元精细对比 | 第21-26页 |
·研究区标准层的确定 | 第21-23页 |
·研究区骨干井、骨架剖面及测井曲线选取 | 第23-25页 |
·研究区次要标准层的确定 | 第25-26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及成果 | 第26-28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 | 第26-27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成果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单砂体垂向划分与平面分布 | 第28-38页 |
·单砂体垂向层次划分 | 第28-30页 |
·利用夹层划分单砂体 | 第28-29页 |
·沉积缺失现象 | 第29-30页 |
·单砂体间接触关系 | 第30-33页 |
·复合河道砂体成因 | 第30页 |
·复合河道单砂体边界识别理论依据 | 第30-31页 |
·复合河道单砂体接触模式 | 第31-33页 |
·复合河道单砂体平面分布 | 第33-38页 |
·7.2时间单元单砂体平面分布 | 第34-35页 |
·11.1时间单元单砂体平面分布 | 第35页 |
·11.2时间单元单砂体平面分布 | 第35页 |
·12.2时间单元单砂体平面分布 | 第35-36页 |
·12.3时间单元单砂体平面分布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单砂体非均质性 | 第38-44页 |
·层内非均质性 | 第38-42页 |
·粒度的韵律性 | 第38-39页 |
·层内非均质程度 | 第39-40页 |
·夹层特征 | 第40-42页 |
·层间非均质性 | 第42-44页 |
·层间非均质性参数特征 | 第42-43页 |
·隔层特征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单砂体连通关系与剩余油分布 | 第44-50页 |
·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 | 第44-45页 |
·地质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 第44-45页 |
·开发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 第45页 |
·单砂体连通关系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 第45-50页 |
·单砂体连通关系的验证 | 第46-48页 |
·利用单砂体连通关系预测剩余油富集区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图 | 第56-67页 |
论文摘要 | 第67-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