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质雷达技术的采煤对浅部地层含水量影响规律研究
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详细摘要 | 第7-9页 |
Detailed Abstract | 第9-16页 |
1 绪论 | 第16-26页 |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采煤影响下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地层结构地质雷达探测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实施方案及所采用的方法 | 第22-24页 |
·本文内容安排 | 第24-26页 |
2 地质雷达基本原理 | 第26-46页 |
·电磁场基本理论 | 第26-38页 |
·麦克斯韦方程组 | 第26-27页 |
·电磁场的波动方程 | 第27-29页 |
·电磁波在岩土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 第29-38页 |
·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交界面上的特性 | 第38-42页 |
·平面波的反射和折射图 | 第38-40页 |
·多层介质平面波垂直入射 | 第40-42页 |
·介质电磁特征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分析 | 第42-46页 |
·介质电导率、磁导率和介电常数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 | 第42-43页 |
·工程介质的电磁性质 | 第43页 |
·水对介质电磁性质的影响 | 第43-46页 |
3 地质雷达含水量测定理论及方法研究 | 第46-66页 |
·浅部地层含水率计算方法 | 第46-57页 |
·浅部地层含水率计算理论基础 | 第46-51页 |
·振幅包络平均值计算方法 | 第51-52页 |
·野外应用实例 | 第52-57页 |
·深部地层含水量计算方法 | 第57-62页 |
·ARMA 算法简介 | 第57-59页 |
·含水性模型试验及含水率计算 | 第59-61页 |
·含水量分析 | 第61-62页 |
·ARMA 算法应用实例及分析 | 第62-66页 |
·在大柳塔矿区深部土壤水探测中的应用 | 第62-63页 |
·算法可靠性分析 | 第63-66页 |
4 浅部地层结构地质雷达探测 | 第66-80页 |
·理论基础 | 第66-72页 |
·雷达反射与沉积特征关系 | 第66-70页 |
·地质雷达分辨率 | 第70-72页 |
·地质雷达野外实验及数据采集 | 第72-75页 |
·探测结果 | 第75页 |
·地质解释 | 第75-80页 |
5 煤矿开采引起的研究区地表移动规律 | 第80-104页 |
·煤矿岩层与地表移动 | 第80-95页 |
·地下开采时岩体内部移动和分带 | 第80-82页 |
·采煤影响下地表移动特征 | 第82-85页 |
·地表移动盆地的形成特征及其规律 | 第85-88页 |
·充分采动与非充分采动 | 第88页 |
·主断面内移动与变形分布规律 | 第88-92页 |
·地表移动盆地边界的确定 | 第92-95页 |
·大柳塔矿区采煤后地表沉陷盆地划分 | 第95-104页 |
·矿井概况 | 第95-97页 |
·地质采矿条件 | 第97-99页 |
·研究区地表下沉盆地特征 | 第99-104页 |
6 采煤对浅地表含水量影响分析 | 第104-130页 |
·研究区含水率空间分布 | 第104-107页 |
·含水率深度方向分布情况 | 第104-105页 |
·含水率平面分布状况 | 第105-106页 |
·研究区地层结构空间分布 | 第106-107页 |
·研究区测点与下沉盆地关系分析 | 第107-112页 |
·相邻工作面接替前地质雷达研究区地表变形分区 | 第108-109页 |
·采面开采中地质雷达研究区地表变形分区 | 第109-112页 |
·浅地表土壤含水率受采煤影响规律研究 | 第112-130页 |
·研究区潜水位面对浅层土壤含水率影响分析 | 第112-113页 |
·研究区地形与含水率相关性分析 | 第113-115页 |
·煤炭开采不同阶段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分析 | 第115-118页 |
·相同探测时间内不同变形区含水率变化规律分析 | 第118-127页 |
·煤炭开采实时动态影响范围含水率变化规律分析 | 第127-128页 |
·含水率与倾斜变形关系模型 | 第128-130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130-132页 |
·结论 | 第130-131页 |
·创新点归纳 | 第131页 |
·展望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4页 |
致谢 | 第144-146页 |
作者简介 | 第14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6页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