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2-33页 |
一、厘清几个术语:女性文学、女性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第12-13页 |
二、研究现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性别偏颇 | 第13-26页 |
三、建构与反思 | 第26-30页 |
四、研究思路与基本内容 | 第30-33页 |
第一章 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时代环境 | 第33-69页 |
第一节 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思想环境 | 第33-41页 |
一、明末清初的人性解放思潮 | 第34-37页 |
二、清代中叶女性意识的倒退 | 第37-40页 |
三、清末民初的女性解放思想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文学环境 | 第41-55页 |
一、明清女性文学概貌 | 第42-49页 |
二、通俗文学对女性个体生命的关切 | 第49-55页 |
第三节 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前奏 | 第55-69页 |
一、明清女性诗话的开山之作:江盈科《闺秀诗评》 | 第55-57页 |
二、晚明女性诗歌选集的畅销书:钟惺《名媛诗归》 | 第57-62页 |
三、重文质轻德行的女性文学批评:郑文昂《名媛汇诗》 | 第62-65页 |
四、女性文学存史意识的滥觞:赵世杰《古今女史》 | 第65-69页 |
第二章 顺康: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兴起 | 第69-103页 |
第一节 批评主体的性别转变 | 第69-89页 |
一、女性批评家的粉墨登场 | 第69-78页 |
二、男性批评家的推波助澜 | 第78-87页 |
三、男性批评家的政治选择 | 第87-89页 |
第二节 清初女性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 | 第89-97页 |
一、对明代女性文学的评论和总结 | 第89-92页 |
二、重“才”轻“德”的评判倾向 | 第92-95页 |
三、“宗经”:为女性文学正名 | 第95-97页 |
第三节 批评形式的确立 | 第97-103页 |
一、女性作品选本 | 第97-100页 |
二、女性诗话 | 第100-101页 |
三、序跋等单篇文章 | 第101-103页 |
第三章 雍乾嘉道: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 | 第103-136页 |
第一节 批评主体身份的多元化 | 第103-118页 |
一、文学家 | 第103-110页 |
二、经史学家 | 第110-114页 |
三、藏书家 | 第114-116页 |
四、上层妇女 | 第116-118页 |
第二节 向传统靠拢 | 第118-123页 |
一、重树儒家诗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 第118-120页 |
二、提倡“言之温厚,有风有雅”的女性文学 | 第120-123页 |
第三节 女性意识的倒退 | 第123-130页 |
一、以女性的德行评判女性文学 | 第123-125页 |
二、以女性的身份为选录的标准 | 第125-126页 |
三、“诗歌非妇女事” | 第126-130页 |
第四节 对女性文学创作与传播的忧虑 | 第130-136页 |
一、创作之难:“女子之诗,其工也,难于男子” | 第130-133页 |
二、传播之难:“闺秀之名,其传也,亦难于才士” | 第133-136页 |
第四章 咸同光宣: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革新 | 第136-164页 |
第一节 批评主体的自觉 | 第136-144页 |
一、传统的女性文学批评家 | 第137-140页 |
二、新式的女性文学批评家 | 第140-144页 |
第二节 清末女性文学批评的内容 | 第144-154页 |
一、“闺秀本色”与“去脂粉气”之争 | 第144-149页 |
二、关注“新女性”及其创作 | 第149-151页 |
三、批评对象的拓展:弹词、传奇等通俗文学 | 第151-154页 |
第三节 批评形式的转变 | 第154-164页 |
一、由选本向诗话的转变 | 第154-159页 |
二、论诗诗趋渐成熟 | 第159-164页 |
余论 | 第164-184页 |
一、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总体特征——以女性诗为例 | 第164-169页 |
二、清末民初女性文学批评的转型——以女性词为例 | 第169-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195页 |
读博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 第195-196页 |
后记 | 第196-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