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盏菊的生药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本草考证 | 第12-14页 |
·品种与资源分布 | 第12页 |
·药用情况 | 第12-14页 |
·现代研究 | 第14-18页 |
·化学成分研究 | 第14-15页 |
·药理作用研究 | 第15-16页 |
·临床应用研究 | 第16-17页 |
·其它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产地和商品调查 | 第18-20页 |
·调查地区 | 第18页 |
·调查方法 | 第18页 |
·文献查考 | 第18页 |
·实地考察 | 第18页 |
·调查结果 | 第18-20页 |
第三章 金盏菊的形态组织学研究 | 第20-24页 |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0-21页 |
·原植物形态 | 第21页 |
·药材性状 | 第21页 |
·显微鉴别 | 第21-24页 |
·根横切面 | 第21-22页 |
·茎横切面 | 第22页 |
·叶横切面 | 第22页 |
·叶表面观 | 第22-23页 |
·粉末 | 第23-24页 |
第四章 化学成分定性、定量分析 | 第24-57页 |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4-25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试剂 | 第24-25页 |
·鉴别 | 第25-36页 |
·化学成分预实验 | 第25-28页 |
·薄层色谱鉴别 | 第28-32页 |
·红外光谱指纹图谱 | 第32-36页 |
·检查 | 第36-38页 |
·水分 | 第36-37页 |
·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 | 第37-38页 |
·浸出物 | 第38-41页 |
·不同溶剂的考察 | 第38-39页 |
·不同方法的选择 | 第39-40页 |
·样品测定 | 第40-41页 |
·总黄酮含量测定 | 第41-50页 |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第41页 |
·测定波长的选择 | 第41页 |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41-42页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考察 | 第42-47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47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47-48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48页 |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48-49页 |
·样品测定 | 第49-50页 |
·总皂苷含量测定 | 第50-56页 |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第50页 |
·测定波长的选择 | 第50页 |
·供试品的制备 | 第50-51页 |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51-52页 |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考察 | 第52-53页 |
·验证试验 | 第53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53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53-54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54页 |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54-55页 |
·样品测定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金盏菊适宜采收期研究 | 第57-61页 |
·引言 | 第57页 |
·实验部分 | 第57-59页 |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7-58页 |
·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研究 | 第58页 |
·浸出物含量测定 | 第58页 |
·总黄酮和总皂苷测定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DPPH抗氧化实验 | 第61-67页 |
·引言 | 第61页 |
·实验部分 | 第61-66页 |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61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61-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七章 药理学研究 | 第67-72页 |
·引言 | 第67页 |
·实验部分 | 第67-71页 |
·材料 | 第67-68页 |
·实验方法 | 第68-69页 |
·实验结果 | 第69-71页 |
·讨论 | 第71-72页 |
第八章 金盏菊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 第72-76页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图 | 第83-95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