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7页 |
1 绪论 | 第17-34页 |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8-28页 |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9-21页 |
·国内研究现状和水平 | 第21-27页 |
·综合述评 | 第27-28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28-29页 |
·论文总体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29-33页 |
·论文总体思路 | 第29-32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33-34页 |
2 高速铁路工程系统接口技术分析 | 第34-52页 |
·高速铁路系统构成 | 第34-37页 |
·高速铁路接口的定义 | 第37-39页 |
·接口概念 | 第37-38页 |
·接口类型 | 第38-39页 |
·高速铁路建设中系统接口技术的作用 | 第39-40页 |
·基于结构化方法的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研究 | 第40-45页 |
·生命周期理论的内涵 | 第40-41页 |
·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原则 | 第41页 |
·基于结构化方法的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理论提出 | 第41-45页 |
·高速铁路工程系统接口生命周期阶段分析 | 第45-47页 |
·高速铁路工程系统接口技术的顶层指标分析 | 第47-50页 |
·顶层指标的设立意义 | 第48页 |
·顶层指标的确定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3 高速铁路工程系统接口分析 | 第52-93页 |
·高速铁路工程系统接口特点 | 第52-54页 |
·高速铁路工程系统接口识别 | 第54-80页 |
·子系统划分 | 第54-60页 |
·基于分析分解法的高速铁路工程系统接口识别 | 第60-80页 |
·高速铁路工程系统接口重要性分析 | 第80-92页 |
·改进的主成分分析理论 | 第80-83页 |
·基于改进主成分分析法的高速铁路工程系统接口分析模型 | 第83-84页 |
·高速铁路工程系统接口重要性分析实例 | 第84-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4 高速铁路工程系统接口设计与实施 | 第93-128页 |
·现有高速铁路接口管理方法分析 | 第93-97页 |
·京津城际铁路接口管理方法分析 | 第93-94页 |
·其它高速铁路接口管理方法分析 | 第94-96页 |
·现有高速铁路接口管理方法存在问题分析 | 第96-97页 |
·高速铁路工程系统接口设计 | 第97-114页 |
·WBS矩阵理论 | 第97-98页 |
·接口管理WBS矩阵方法模型 | 第98-103页 |
·接口管理计划 | 第103-114页 |
·高速铁路工程系统接口实施 | 第114-127页 |
·接口管理进度跟踪矩阵 | 第114-115页 |
·接口问题网络图 | 第115-116页 |
·接口问题记录表 | 第116-117页 |
·基于WSR的接口问题产生因素分析 | 第117-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5 高速铁路工程系统接口验证 | 第128-173页 |
·接口验证的内涵 | 第128-129页 |
·接口验证的组成 | 第128页 |
·接口验证的原则 | 第128-129页 |
·接口验证的作用 | 第129页 |
·定性定量集成分析方法理论 | 第129-130页 |
·采用定性定量集成分析法进行接口验证的技术框架 | 第130-133页 |
·接口验证采用定性定量集成分析法的必要性 | 第130-131页 |
·接口验证采用定性定量集成分析法的框架结构 | 第131-133页 |
·高速铁路工程系统接口评价指标体系 | 第133-147页 |
·系统接口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 第133页 |
·建立系统接口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 第133-135页 |
·系统接口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135-147页 |
·基于定性定量集成分析法的接口验证实例 | 第147-161页 |
·定性理解与分解轮轨关系接口 | 第148页 |
·定量建立轮轨关系接口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判标准 | 第148-154页 |
·现场测试及定性判断测试数据是否全面、可靠 | 第154-156页 |
·定量分析轮轨关系接口测试数据 | 第156-158页 |
·定性分析轮轨关系测试结论 | 第158页 |
·问题整改及定量分析复测数据 | 第158-160页 |
·定性分析轮轨关系最终评价结论及建议 | 第160-161页 |
·高速铁路工程系统接口综合评价 | 第161-172页 |
·基于最高运行速度的接口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162-163页 |
·基于安全性的接口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163-165页 |
·基于舒适性的接口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165-167页 |
·基于行车密度的接口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167-168页 |
·基于节能与环保的接口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168-169页 |
·高速铁路工程系统接口综合评价 | 第169-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172-173页 |
6 基于协同工作的高速铁路工程系统接口管理信息系统 | 第173-204页 |
·构建高速铁路工程系统接口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 第173-174页 |
·高速铁路工程系统接口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 第174-175页 |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理论 | 第175-177页 |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的含义 | 第175-176页 |
·CSCW系统模型和体系结构 | 第176页 |
·群体协作模式 | 第176页 |
·CSCW的应用领域 | 第176-177页 |
·基于协同工作的高速铁路工程系统接口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技术方案 | 第177-203页 |
·接口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 | 第177页 |
·接口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技术构架设计 | 第177-179页 |
·接口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构架设计 | 第179-180页 |
·接口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 第180-192页 |
·接口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第192-200页 |
·接口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 | 第200-203页 |
·本章小结 | 第203-204页 |
7 结论 | 第204-206页 |
参考文献 | 第206-215页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 第215-21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页 | 第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