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引言 | 第9-10页 |
·高频液压振动沉桩的原理及研究概况 | 第10-14页 |
·高频液压振动打桩的基本原理 | 第10-11页 |
·高频振动打桩的发展和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高频振动沉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 第13-14页 |
·颗粒离散元在岩土工程中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离散单元法的创立与发展简介 | 第14-15页 |
·颗粒离散元的研究与应用 | 第15-17页 |
·颗粒离散元在打桩中分析研究概况 | 第17页 |
·离散-连续耦合分析方法 | 第17-19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FLAC/PFC2D耦合数值计算的理论基础 | 第21-46页 |
·引言 | 第21-22页 |
·快速拉格朗日有限差分FLAC的求解原理 | 第22-23页 |
·颗粒离散元PFC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第23-38页 |
·颗粒离散元方法的基本假定 | 第23-24页 |
·颗粒离散元方法的基本力学理论 | 第24-31页 |
·颗粒离散元的接触本构关系 | 第31-38页 |
·FLAC/PFC2D耦合数值模拟交界面的处理与分析 | 第38-43页 |
·耦合交界面的处理 | 第38-39页 |
·耦合交界面的分析 | 第39-43页 |
·FLAC/PFC2D耦合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的程序实现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静压沉桩的耦合数值分析 | 第46-79页 |
·引言 | 第46-47页 |
·材料宏细观参数的确定 | 第47-51页 |
·颗粒材料的一维压缩数值试验 | 第48-49页 |
·颗粒材料的平面双轴数值试验 | 第49-51页 |
·二维耦合沉桩模型的建立 | 第51-59页 |
·相似定律的应用 | 第51-52页 |
·连续区域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离散区域模型的建立 | 第54-59页 |
·静压沉桩前的准备工作 | 第59-61页 |
·耦合模型的初始状态 | 第59-60页 |
·相关量的监测设置 | 第60-61页 |
·耦合模型数值有效性分析 | 第61-63页 |
·静压沉桩耦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63-77页 |
·桩端阻力和侧摩阻力随桩贯入过程的变化 | 第63-64页 |
·桩周土颗粒的运动变化分析 | 第64-68页 |
·桩周土应力的变化 | 第68-71页 |
·桩周孔隙率和配位数的变化 | 第71-74页 |
·桩周土接触力的变化 | 第74页 |
·桩周位移场和速率场随桩贯入的变化 | 第74-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4章 高频振动沉桩的耦合数值分析 | 第79-107页 |
·引言 | 第79-80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80-83页 |
·颗粒的生成 | 第80页 |
·边界的设置 | 第80-81页 |
·阻尼的设置 | 第81-82页 |
·荷载的施加 | 第82-83页 |
·耦合模型数值有效性分析 | 第83-87页 |
·离散模型自重应力场验证 | 第83-84页 |
·交界面两侧位移对比分析 | 第84-86页 |
·交界面两侧速率对比分析 | 第86-87页 |
·高频振动沉桩耦合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87-105页 |
·桩端阻力和侧摩阻力随桩贯入过程的变化 | 第87-89页 |
·桩周土颗粒的运动变化 | 第89-92页 |
·桩周土应力的变化 | 第92-97页 |
·桩周孔隙率和配位数的变化 | 第97-100页 |
·桩周土接触力的变化 | 第100页 |
·桩周位移场和速度场随桩贯入的变化 | 第100-104页 |
·桩贯入深度和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 第104-105页 |
·静压沉桩和高频振动沉桩的对比分析 | 第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11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07-109页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个人简历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