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20页 |
·选题背景 | 第8-12页 |
·中国进出口贸易现状 | 第8-9页 |
·能源生产与消费情况 | 第9-10页 |
·中国面临 CO2减排的巨大压力 | 第10-11页 |
·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的重要性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贸易与环境的关系 | 第12页 |
·国际贸易隐含碳的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产业关联研究 | 第16-17页 |
·研究方案和论文结构 | 第17-19页 |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 第17-18页 |
·分析前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8-19页 |
·内容安排 | 第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 第20-28页 |
·行业分类 | 第20-21页 |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 第21-28页 |
·数据来源 | 第21页 |
·数据处理 | 第21-28页 |
第三章 国际贸易中常用隐含碳计算方法的比较 | 第28-34页 |
·国际贸易中隐含碳常用测算方法的介绍 | 第28页 |
·不同碳排放强度计算结果的分析 | 第28-30页 |
·我国各行业直接碳排放强度和完全碳排放强度的比较分析 | 第29页 |
·我国各行业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分析 | 第29-30页 |
·不同碳排放强度结果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30-32页 |
·不同方法对转移碳排放量测算的影响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我国贸易隐含碳排放分析 | 第34-42页 |
·碳排放强度分析 | 第34-35页 |
·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分析 | 第35-38页 |
·隐含碳排放总量的分析 | 第35-36页 |
·出口隐含碳排放量的分析 | 第36-37页 |
·进口隐含碳排放量的分析 | 第37页 |
·净出口隐含碳排放量的分析 | 第37-38页 |
·出口隐含碳排放量 SDA 分析 | 第38-40页 |
·出口隐含碳 SDA 总体分析 | 第38-39页 |
·第二产业出口隐含碳的 SDA 分析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第五章 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以及与五大洲贸易隐含碳转移分析 | 第42-51页 |
·国际分工的产业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中国各产业在国际中的地位分析 | 第43-46页 |
·产业间分工分析 | 第43-46页 |
·产业内分工分析 | 第46页 |
·中国与五大洲贸易隐含碳分析 | 第46-50页 |
·中国与五大洲进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分析 | 第46-47页 |
·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路径分析 | 第47-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碳生产率、产业关联性-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分析 | 第51-62页 |
·2002-2007 年我国各产业碳生产率的分析 | 第51-52页 |
·2002-2007 年我国各行业关联度的分析 | 第52-55页 |
·产业经济关联分析 | 第52-54页 |
·基于碳排放的产业关联分析 | 第54-55页 |
·产业关联基础上的产业选择 | 第55-61页 |
·聚类分析 | 第55-57页 |
·基于产业后向关联与基于碳排放后向关联的象限分析 | 第57-59页 |
·基于综合分析的产业调整策略及建议 | 第59-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62-65页 |
·本文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62-63页 |
·本文所做的工作以及创新之处 | 第62-63页 |
·本文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 | 第63页 |
·研究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