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 ·引言 | 第13-15页 |
| ·InSAR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PS-InSAR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SBAS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地下水抽取引发的地面沉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0页 |
| ·论文的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2-25页 |
| 第二章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 | 第25-41页 |
| ·InSAR技术 | 第25-29页 |
| ·InSAR及其数据处理 | 第25页 |
| ·InSAR生成DEM的基本原理及敏感度分析 | 第25-29页 |
| ·D-InSAR技术 | 第29-34页 |
| ·D—InSAR形变监测原理 | 第29-30页 |
| ·D—InSAR形变监测方法及过程 | 第30-32页 |
| ·D—InSAR形变监测的灵敏度分析 | 第32-33页 |
| ·影响D—InSAR形变监测精度的问题 | 第33-34页 |
| ·高级D-InSAR处理技术 | 第34-40页 |
| ·IPTA技术 | 第35-36页 |
| ·小基线集(SBAS)技术原理 | 第36-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基于二元树复小波的InSAR干涉图滤波研究 | 第41-56页 |
| ·InSAR干涉图滤波方法分析 | 第42-49页 |
| ·空域滤波 | 第42-44页 |
| ·频域滤波 | 第44-49页 |
| ·基于二元树复小波的InSAR干涉图去噪 | 第49-50页 |
| ·InSAR干涉图滤波方法的评价指标分析 | 第50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55页 |
| ·模拟实验 | 第50-53页 |
| ·真实数据验证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四章 基于ONN+Von_karman kriging插值在InSAR大气延迟改正中的研究 | 第56-79页 |
| ·大气延迟 | 第57-60页 |
| ·大气层 | 第57-58页 |
| ·大气延迟 | 第58-60页 |
| ·InSAR测量中的大气影响及误差分析 | 第60-62页 |
| ·InSAR监测中的大气影响分析 | 第60-61页 |
| ·大气延迟对InSAR测高的影响分析 | 第61页 |
| ·大气延迟对InSAR变形监测的影响分析 | 第61-62页 |
| ·利用外部数据进行InSAR大气改正概述 | 第62-63页 |
| ·利用外部数据进行大气改正的方法 | 第62-63页 |
| ·不同外部数据大气改正方法比较分析 | 第63页 |
| ·基于Von karman kriging大气空间插值方法研究 | 第63-67页 |
| ·现有的大气空间插值模型 | 第63-66页 |
| ·基于Von Karman kriging的空间插值模型 | 第66-67页 |
| ·大气改正结果及评价 | 第67-78页 |
| ·实验数据 | 第67页 |
| ·数据处理 | 第67-68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8-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五章 改进的SBAS技术及在沧州地表沉降中的应用 | 第79-110页 |
| ·IPTA技术 | 第80-83页 |
| ·主影像的选择 | 第81页 |
| ·D-InSAR处理 | 第81-82页 |
| ·PS点的选择 | 第82页 |
| ·差分干涉相位迭代计算 | 第82-83页 |
| ·大气相位、非线性形变估计 | 第83页 |
| ·改进的SBAS技术 | 第83-87页 |
| ·实验区概况 | 第87-89页 |
| ·实验区自然与区位条件 | 第87页 |
| ·区域地形地貌 | 第87页 |
| ·地质构造 | 第87-88页 |
| ·地层概况 | 第88页 |
| ·研究区地表沉降变化情况 | 第88-89页 |
| ·改进的SBAS技术在沧州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 第89-103页 |
| ·实验区的选择和数据获取 | 第89-91页 |
| ·干涉对的组合选取 | 第91-92页 |
| ·PSC点的提取 | 第92页 |
| ·计算点差分干涉图 | 第92-93页 |
| ·计算解缠的差分干涉相位 | 第93-94页 |
| ·提取形变量和地形残差 | 第94-97页 |
| ·大气相位估计 | 第97页 |
| ·提取非线性形变 | 第97-103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03-108页 |
| ·石油二部监测井位置的变形规律 | 第104-106页 |
| ·园林处监测井位置的变形规律 | 第106页 |
| ·沧州市政府位置的变形规律 | 第106-107页 |
| ·无抽水井的农田区域PS点的变形规律 | 第107-108页 |
| ·不同特征位置的变形结果比较 | 第10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 第六章 地下水含水层参数估计及地面沉降成因分析 | 第110-126页 |
| ·沧州地下水 | 第110-112页 |
| ·沧州水系分布 | 第111页 |
|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 第111-112页 |
| ·地质条件 | 第112-114页 |
| ·地层岩性 | 第112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12-114页 |
| ·沧州市地下水超采概况 | 第114-116页 |
| ·深层地下水开采及水位埋深 | 第114-115页 |
| ·地下水漏斗变化 | 第115-116页 |
| ·地下水含水层参数估计 | 第116-121页 |
| ·一维渗透固结模型 | 第117-118页 |
| ·含水层系统参数估计 | 第118-121页 |
| ·地面沉降成因分析 | 第121-124页 |
| ·自然灾害成因分析 | 第121-123页 |
| ·人为活动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 ·地面沉降防治措施及建议 | 第124-1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6-129页 |
| ·全文总结 | 第126-128页 |
| ·论文的创新点和特色 | 第128页 |
| ·研究展望 | 第128-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40页 |
| 致谢 | 第140-14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