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则》的“意”法和“言”法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第一章 《文则》简介 | 第15-23页 |
·作者其人 | 第15页 |
·《文则》的成书情况 | 第15-19页 |
·顺应时势的历史产物 | 第16-18页 |
·挽救时弊的大胆突破 | 第18-19页 |
·《文则》一书的体例 | 第19-20页 |
·对《文则》的历史评价 | 第20-23页 |
第二章 为文之“意”法 | 第23-39页 |
·对《文则》中“意”的界定 | 第23-26页 |
·古文论中与本文相关的“意”的概说 | 第23-25页 |
·对陈骥所提之“意”的界定 | 第25-26页 |
·辞以意为主 | 第26-31页 |
·“辞以意为主”的内涵 | 第26-27页 |
·“意”对“辞”决定作用的四种体现 | 第27-31页 |
·以蓄意为工 | 第31-35页 |
·“蓄意”之界说 | 第31-33页 |
·“含蓄”传统的古今之论 | 第33-34页 |
·“蓄意”之法的论证 | 第34-35页 |
·创意相师 | 第35-36页 |
·“创意相师”中“意”的特定涵义 | 第35-36页 |
·与韩愈“师其意”观点的区别 | 第36页 |
·陈骙提出“意”的时代意义 | 第36-39页 |
第三章 为文之“言”法 | 第39-57页 |
·言尚自然和谐 | 第39-43页 |
·“自然和谐”的丰富内涵 | 第39页 |
·自然和谐的要求之一——创作态度的自然 | 第39-40页 |
·自然和谐的要求之二——出语自然 | 第40-41页 |
·自然和谐的要求之三——音韵和谐 | 第41-43页 |
·文简而理周 | 第43-48页 |
·“文简而理周”的阐述 | 第43-45页 |
·“文简而理周”之法——炼句 | 第45-48页 |
·语言运用切时求新的思想 | 第48-54页 |
·语言运用求新思想的体现一——忌滥用古语 | 第49-50页 |
·语言运用求新思想的体现二——忌套用陈词 | 第50-51页 |
·语言运用求新思想的体现三——忌因袭、模拟 | 第51-52页 |
·辨证地提出了“不约而同” | 第52-54页 |
·语言运用多样性的思想 | 第54-57页 |
·“浅语”的运用 | 第55页 |
·“风土”之语的运用 | 第55-56页 |
·“通语”的运用 | 第56-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