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9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简要评述 | 第23-24页 |
·研究的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创新点 | 第27-29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9-43页 |
·研究的核心概念 | 第29-32页 |
·合作经济概念 | 第29-30页 |
·经济形态概念 | 第30-31页 |
·区域环境概念 | 第31-32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2-43页 |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32-37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7-43页 |
第3章 农村合作经济的发生环境与形态演进动因 | 第43-68页 |
·农村合作经济的发生环境 | 第43-45页 |
·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现状 | 第45-59页 |
·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态势 | 第45-51页 |
·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作用 | 第51-59页 |
·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瓶颈 | 第59-61页 |
·专业合作形态缺乏市场竞争力 | 第59-60页 |
·专业合作形态服务领域较窄 | 第60页 |
·专业合作形态的抗风险能力小 | 第60-61页 |
·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的动因 | 第61-68页 |
·演进的产业因素:现代农业的新特性 | 第61-63页 |
·演进的内生动力:自身的进化诉求 | 第63-64页 |
·演进的国家考量:对推动路径的修正 | 第64-68页 |
第4章 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的规律 | 第68-93页 |
·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周期 | 第68-71页 |
·合作经济的发展周期理论 | 第68-69页 |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周期 | 第69-71页 |
·农村合作经济的自适应变革过程 | 第71-80页 |
·合作经济对成员异质性的包容 | 第71-73页 |
·合作经济控制方式的改变 | 第73-75页 |
·合作经济开始强调要素合作 | 第75-77页 |
·合作经济对经营效率的追求 | 第77-78页 |
·合作经济对共有产权的明晰 | 第78-80页 |
·农村合作经济的制度边界 | 第80-89页 |
·传统合作经济的制度边界:“罗虚代尔”原则 | 第80-85页 |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的制度边界:“民办、民管、民受益” | 第85-89页 |
·农村合作经济的形态演进路径 | 第89-93页 |
第5章 农村合作经济新形态的创新特征 | 第93-108页 |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形态 | 第93-97页 |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的形态描述 | 第93-94页 |
·土地股份合作形态的创新特征 | 第94页 |
·案例分析(烟台WG葡萄生产合作社) | 第94-97页 |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形态 | 第97-100页 |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的形态描述 | 第97-98页 |
·社区股份合作形态的创新特征 | 第98-99页 |
·案例分析(上海SZ社区股份合作社) | 第99-100页 |
·“新一代”合作形态 | 第100-103页 |
·“新一代”合作的形态描述 | 第100-101页 |
·“新一代”合作形态的创新特征 | 第101-102页 |
·案例分析(塔城FN玉米购销专业合作社) | 第102-103页 |
·联合社形态 | 第103-108页 |
·联合社的形态描述 | 第103-104页 |
·联合社形态的创新特征 | 第104-105页 |
·案例分析(讷河GDB大豆种植联合社) | 第105-108页 |
第6章 不同类型农村合作经济形态的经营效率比较 | 第108-123页 |
·经营效率评价方法 | 第108-111页 |
·经营效率的评价缘由 | 第108-109页 |
·经营效率评价的基本原则 | 第109-110页 |
·经营效率评价的基本思路 | 第110-111页 |
·样本数据来源 | 第111-112页 |
·基于DEA分析法的效率评价实证研究 | 第112-123页 |
·模型选择 | 第112-114页 |
·变量选择 | 第114-117页 |
·模型估计结果 | 第117-121页 |
·模型结果讨论 | 第121-123页 |
第7章 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对农村区域环境的影响 | 第123-140页 |
·农村区域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3-131页 |
·农村区域环境的影响因素筛选 | 第123-126页 |
·DEMATEL分析方法 | 第126-128页 |
·结果讨论 | 第128-131页 |
·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与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分析 | 第131-135页 |
·分析方法 | 第131-132页 |
·指标体系设计与数据来源 | 第132-134页 |
·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 | 第134-135页 |
·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对农村区域环境的影响分析 | 第135-140页 |
·对农村经济环境的影响 | 第135-137页 |
·对农村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137-138页 |
·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138-140页 |
第8章 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与农村区域环境协同发展的构想 | 第140-153页 |
·构建协同发展机制的思考 | 第141-142页 |
·协同发展机制的运行模式 | 第142-147页 |
·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与农村经济环境的协同发展 | 第143-144页 |
·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与农村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 | 第144-146页 |
·农村合作经济形态演进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 第146-147页 |
·协同发展机制的法制建设 | 第147-150页 |
·强化合作社治理的意思自治 | 第147-148页 |
·强化经营者受托责任 | 第148-149页 |
·容许适度的股份民主 | 第149-150页 |
·协同发展机制的政策导向 | 第150-153页 |
·允许合作经济的股份化改造 | 第150页 |
·支持合作经济的现代化改造 | 第150-151页 |
·减少合作经济的政策依赖 | 第151页 |
·加大对合作经济的金融支持 | 第151-153页 |
第9章 结论 | 第153-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3页 |
附录 | 第163-180页 |
附录1:专家调查问卷1 | 第163-165页 |
附录2:专家调查问卷2 | 第165-168页 |
附录3:农村区域环境的影响因素的直接影响矩阵 | 第168-172页 |
附录4:我国农村区域环境的影响因素的综合影响矩阵 | 第172-180页 |
致谢 | 第180-181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181-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