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缩写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51页 |
·概述 | 第15-23页 |
·金属-有机框架物的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金属-有机框架物的合成方法 | 第16-17页 |
·金属-有机框架物的拓扑结构 | 第17-23页 |
·金属-有机框架物的影响因素 | 第23-26页 |
·辅助配体引入引起的MOFs结构的改变 | 第23-25页 |
·次级构筑单元 | 第25-26页 |
·有机配体 | 第26页 |
·分子缠绕型金属-有机框架物 | 第26-32页 |
·穿插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物 | 第27-28页 |
·穿插的控制 | 第28-30页 |
·自穿插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物 | 第30-31页 |
·“麻花辫型”金属-有机框架物 | 第31-32页 |
·金属-有机框架物发展中的新思路 | 第32-36页 |
·气体的吸附和分离 | 第32-33页 |
·胶体形态分布的金属-有机框架物 | 第33页 |
·金属-有机框架物在电化学方面的应用 | 第33-35页 |
·分子反应控制器 | 第35-36页 |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51页 |
第二章 基于原位反应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物 | 第51-68页 |
·研究背景 | 第51-53页 |
·实验部分 | 第53-54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53页 |
·晶体的培养 | 第53-54页 |
·配合物的晶体数据 | 第54-56页 |
·配合物的结构描述 | 第56-59页 |
·配合物1 | 第56-57页 |
·配合物2 | 第57页 |
·配合物3 | 第57-58页 |
·三种配合物结构比较(如图2.8) | 第58-59页 |
·性能测试 | 第59-62页 |
·荧光测试 | 第59-60页 |
·粉末衍射分析 | 第60-61页 |
·傅里叶-红外衍射分析 | 第61-62页 |
·热重分析 | 第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第三章 基于刚性三脚架型羧酸配体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物 | 第68-91页 |
·研究背景 | 第68-69页 |
·实验部分 | 第69-74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69-71页 |
·配体合成 | 第71-74页 |
·晶体的培养 | 第74页 |
·配合物的晶体数据 | 第74-75页 |
·配合物的结构描述 | 第75-80页 |
·配合物4的结构描述 | 第75-77页 |
·配合物5的结构描述 | 第77-79页 |
·配合物6的结构描述 | 第79-80页 |
·配合物的表征 | 第80-84页 |
·配合物6的气体吸附测试 | 第80-81页 |
·配合物4-5的固态荧光测试 | 第81-82页 |
·配合物4,5和6的粉末衍射 | 第82-83页 |
·配合物4-6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83-84页 |
·配合物4-6的红外光谱图 | 第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第四章 基于混和配体构筑的功能配合物及新型含七元环或蒽环的刚性羧酸配体的合成与表征 | 第91-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91-92页 |
·实验部分 | 第92-103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92-94页 |
·配体的制备 | 第94-102页 |
·晶体的培养 | 第102-103页 |
·配合物晶体数据 | 第103-104页 |
·配合物结构描述 | 第104-107页 |
·配合物7的结构描述 | 第104-105页 |
·配合物8的结构描述 | 第105-107页 |
·配合物的表征 | 第107-108页 |
·热重分析 | 第107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07-108页 |
·小结 | 第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4-116页 |
·总结 | 第114页 |
·展望 | 第114-116页 |
附录一 | 第116-121页 |
附录二 | 第121-131页 |
附录三 | 第131-139页 |
附录四 | 第139-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7-157页 |
学位论文评闽及答辩情况表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