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5页 |
·水体富营养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2页 |
·水体富营养化 | 第11-12页 |
·水体富营养化及“水华”的成因机理 | 第12-17页 |
·国外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 第17-18页 |
·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 第18-20页 |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 第20-22页 |
·藻类微生物生长及富营养化控制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高级氧化法 | 第23页 |
·物理法 | 第23-24页 |
·化学法 | 第24-25页 |
·生物法 | 第25页 |
·营养盐控制法 | 第25-26页 |
·上海市供水水源地现状 | 第26-31页 |
·淀山湖概况 | 第27页 |
·长江径流的历史变化趋势 | 第27-28页 |
·五年(2001-2005 年)长江口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 第28-30页 |
·QCS水库概况 | 第30-31页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31-35页 |
·课题目标与意义 | 第31-33页 |
·研究内容 | 第33页 |
·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5-48页 |
·实验材料、试剂药品和仪器设备 | 第35-39页 |
·实验材料 | 第35-38页 |
·试剂药品 | 第38-39页 |
·仪器设备 | 第39-44页 |
·实验指标检测与分析方法 | 第44-48页 |
第3章 水体扰动对纯培养藻类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第48-74页 |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48-50页 |
·低氮磷培养条件下的水体扰动影响藻类微生物生长 | 第50-63页 |
·水体扰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50-53页 |
·水体扰动对水华鱼腥藻生长的影响 | 第53-56页 |
·水体扰动对月牙藻生长的影响 | 第56-58页 |
·水体扰动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 第58-61页 |
·水体扰动对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 | 第61-63页 |
·高氮磷培养条件下的水体扰动影响藻类微生物生长 | 第63-71页 |
·水体扰动对藻类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第64-68页 |
·水体扰动影响藻类微生物生长的光合作用 | 第68-71页 |
·水体扰动通过作用于光合作用而影响藻类微生物的生长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4章 水体扰动对共培养蓝绿藻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第74-89页 |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74-75页 |
·低氮磷条件下的水体扰动影响藻类微生物共生长 | 第75-80页 |
·水体扰动对藻类微生物共生长竞争的影响 | 第75-78页 |
·水体扰动对藻类微生物共生长竞争的光合作用影响 | 第78-80页 |
·高氮磷培养条件下的水体扰动影响藻类微生物共生长 | 第80-86页 |
·水体扰动对藻类微生物共生长竞争的影响 | 第80-84页 |
·水体扰动对藻类微生物共生长竞争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84-86页 |
·藻类微生物竞争中的微囊藻毒素的分析 | 第86-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5章 水体扰动影响藻类微生物生长的CO_2与光等限制机制 | 第89-102页 |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89-90页 |
·低氮磷及CO_2受限条件下的扰动影响藻类微生物生长与光合作用 | 第90-94页 |
·水体扰动对藻类微生物光合参数的影响 | 第91-92页 |
·水体扰动影响藻类微生物的生长 | 第92-94页 |
·高氮磷及CO_2受限条件下的扰动影响藻类微生物生长与光合作用 | 第94-97页 |
·水体扰动对藻类微生物光合参数的影响 | 第94-96页 |
·水体扰动影响藻类微生物的生长 | 第96-97页 |
·光限制与温差影响藻类微生物生长与光合作用 | 第97-100页 |
·光限制与温差对藻类微生物生长的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98-99页 |
·光限制与温差对藻类微生物生长影响 | 第99-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6章 QCS水库蓝绿藻预控技术 | 第102-112页 |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102-104页 |
·水循环物理控藻技术应用 | 第104-111页 |
·水循环物理控藻技术对DO含量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水循环物理控藻技术对藻类生长与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06-110页 |
·水循环物理控藻技术实验水域中水质指标与水体营养化分析 | 第110-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7章 QCS水库水体营养化与藻类微生物生长的因素分析 | 第112-138页 |
·QCS水库采样点分布 | 第112-113页 |
·QCS水库水体营养化指标的分布与分析 | 第113-123页 |
·TN在QCS水库的分布与分析 | 第114-116页 |
·TP在QCS水库的分布与分析 | 第116-118页 |
·C_i在QCS水库的分布与分析 | 第118-120页 |
·Chl-a在QCS水库的分布与分析 | 第120-122页 |
·SD在QCS水库的分布与分析 | 第122-123页 |
·QCS水库的综合营养指数分析 | 第123-127页 |
·QCS水库藻类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7-136页 |
·影响藻类微生物生长的相关性分析 | 第128页 |
·影响藻类微生物生长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 第128-130页 |
·影响藻类微生物生长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130-135页 |
·QCS水库水体中藻类微生物动态生长模型 | 第135-136页 |
·本章小结 | 第136-138页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38-140页 |
·结论 | 第138-139页 |
·建议/展望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录用)或投稿的论文 | 第149-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