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艺术作品的保护、修缮和仿造论文

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技术与评价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8页
   ·概念的限定第10-14页
     ·近代历史建筑的概念和范围第10-13页
     ·本论文研究对象——近代历史建筑范围的界定第13-14页
   ·研究背景第14-19页
     ·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概况第14-16页
     ·课题的研究意义——历史建筑保护修复中存在若干缺憾第16-19页
   ·研究目的及方法第19-21页
     ·课题研究目的第19-20页
     ·课题研究方法第20-21页
   ·研究状况综述第21-26页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1-23页
     ·国内主要研究状况综述第23-26页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第26-28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6-27页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第27-28页
第二章 历史建筑保护修复中的价值理论与评价方法第28-59页
   ·价值与价值哲学的引入第29-30页
   ·评价学的引入第30-34页
     ·评价学的基本概念第30-31页
     ·评价学的心理运作过程第31-33页
     ·评价学中的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第33页
     ·评价学中的现状评价与项目评价第33-34页
   ·建筑领域中比较成熟的评价方法的借鉴第34-35页
     ·使用后评价(POE)的借鉴第34页
     ·建筑性能评价(BPE)的借鉴第34-35页
   ·历史建筑的价值认知与价值评价第35-40页
     ·历史建筑价值的哲学涵义第35-36页
     ·历史建筑的价值认识过程第36页
     ·历史建筑的价值构成第36-39页
     ·历史建筑的价值实现第39-40页
     ·历史建筑价值实现的难度所在第40页
   ·价值理论在历史建筑保护修复实践中的应用第40-44页
     ·修复原则——经过实践检验的修复价值观第41-42页
     ·保护修复的干预层级第42-44页
     ·修复技术的价值选择第44页
   ·评价学在历史建筑保护修复中的应用第44-58页
     ·前评价(现状评价)在历史建筑保护修复中的应用第45-55页
     ·项目评价(过程评价)在历史建筑保护修复中的应用第55-56页
     ·后评价PRE(结果评价)在历史建筑保护修复中的应用第56-58页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三章 砖构造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技术适宜性评价探索第59-102页
   ·砖构造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技术概述第59-86页
     ·检测技术第60-74页
       ·检测前破坏调查的注意事项第60-62页
       ·无损检测方式及评价第62-64页
       ·外立面材料学检测参数设置与案例分析第64-74页
     ·维护保养技术第74-78页
     ·砖墙主要修复技术与定性评价第78-82页
     ·结构加固技术第82-86页
       ·砖墙裂缝的修复第82-84页
       ·砖墙的补强第84-86页
   ·砖墙修复技术适宜性评价选择第86-100页
     ·历史建筑修复技术引入评价方法的目标与意义第86页
     ·评价系统的建立第86-92页
       ·评价对象第86页
       ·评价模型原理第86-88页
       ·评价的指标体系第88-92页
     ·评价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第92-100页
       ·评价模型的建立第93-97页
       ·修复技术模拟评价选择应用第97-99页
       ·修复技术评价选择的实质及下步工作重点第99-100页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第四章 石质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技术适宜性探索第102-125页
   ·国外调查研究工作的借鉴第102-112页
     ·修缮史与个案史的调查研究第102-108页
     ·建筑表面材料破损调查测绘第108-112页
   ·石质建筑表面处理技术适宜性评价第112-123页
     ·清洗方法评价第112-116页
     ·可溶性盐处理技术第116-119页
     ·粘接加固技术第119-120页
     ·石材修复技术适宜性评价案例第120-123页
   ·本章小结第123-125页
第五章 木构造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技术适宜性探索第125-150页
   ·检测技术及其适宜性评价第125-135页
     ·调查检测注意事项第125-127页
     ·腐蚀检测类型第127-128页
     ·新型检测技术简介与评价第128-132页
     ·国外检测测绘成果借鉴第132-135页
   ·木构件的补强技术第135-138页
     ·结构机械补强技术第135-136页
     ·环氧树脂巩固技术第136-138页
   ·木构件表面保护修复技术研究第138-148页
     ·传统手段与新技术的有机结合第138-142页
     ·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工艺和材料的复原第142-143页
     ·木构件表面修复技术及适宜性评价建议第143-148页
   ·本章小结第148-150页
第六章 历史建筑修复后评价(PRE)应用研究第150-184页
   ·常州路监狱修复后评价的前期研究与准备第150-169页
     ·研究框架第150-151页
     ·研究对象概况第151-153页
     ·研究对象的背景信息研究第153-169页
       ·常州路监狱的价值认识第153-156页
       ·常州路监狱修复设计方案第156-159页
       ·常州路监狱修复技术运用第159-169页
   ·评价研究设计第169-176页
     ·构建评价因素第169-170页
     ·评价研究方式第170-172页
       ·资料采集方式——施工记录第170页
       ·空间和时间方式——追踪调研第170-172页
     ·统计调查的结果第172-176页
   ·常州路监狱修复后评价结果分析第176-182页
     ·修复设计方案后评价第176-178页
     ·修复技术运用后评价第178-182页
     ·反馈建议第182页
   ·本章小结第182-184页
结语第184-187页
参考文献第187-193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93-194页
致谢第194页

论文共1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教学建筑自然采光研究
下一篇:城市色彩景观规划研究--以中国天津中心城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