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河温泉形成机制及水源评价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9页 |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目的、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手段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技术手段 | 第16页 |
·论文主要工作量 | 第16-17页 |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7-19页 |
第2章 区域地理地质概况 | 第19-29页 |
·区域地理概况 | 第19-22页 |
·龙潭河温泉井及交通位置 | 第19-20页 |
·地形地貌及植被 | 第20-21页 |
·气象、水文特征 | 第21-22页 |
·文化 | 第22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2-29页 |
·区域地层特征 | 第22-24页 |
·区域构造格架 | 第24-29页 |
第3章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29-44页 |
·研究区主要构造 | 第29-30页 |
·研究区隐伏构造识别 | 第30-38页 |
·遥感地质解译 | 第30-34页 |
·土壤氡浓度测量 | 第34-38页 |
·隐伏构造与主要构造特征研究 | 第38-44页 |
第4章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 | 第44-54页 |
·水文地质概况 | 第44页 |
·地下水类型 | 第44-45页 |
·地下水赋存状态 | 第45-52页 |
·地下水富集规律 | 第45-46页 |
·含地下水岩石地层组合 | 第46-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地下水地球化学特征 | 第54-65页 |
·地下水化学类型划分 | 第54-55页 |
·按成因类型分类 | 第54页 |
·按水中的基本离子分类 | 第54-55页 |
·按水中所含气体分类 | 第55页 |
·水样的采集及分析 | 第55-59页 |
·研究区水化学特征分析 | 第59-65页 |
·主要阳离子分析 | 第59-60页 |
·主要阴离子分析 | 第60-61页 |
·TDS、总硬度、酸碱度分析 | 第61-62页 |
·主要离子对比分析 | 第62-65页 |
第6章 龙潭河温泉形成机制 | 第65-72页 |
·温泉成因模式类型研究 | 第65-67页 |
·地热温标推算热储温度 | 第67页 |
·地热水水源补给分析 | 第67-69页 |
·地热水径流通道分析 | 第69页 |
·地热水聚集成藏分析 | 第69-72页 |
第7章 水源评价 | 第72-79页 |
·概述 | 第72页 |
·水质特征 | 第72-73页 |
·物理特征 | 第72页 |
·化学特征 | 第72-73页 |
·水质评价 | 第73-75页 |
·地热水医疗矿水功能评价 | 第73-74页 |
·地热水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水质评价 | 第74-75页 |
·水资源量计算 | 第75-76页 |
·地热水资源开发远景评述 | 第76-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