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前言 | 第11-24页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和危害 | 第11页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害特征 | 第11页 |
·SRBSDV的分类地位 | 第11-12页 |
·SRBSDV粒子形态结构 | 第12-13页 |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 第13-14页 |
·SRBSDV的介体传毒特性 | 第14页 |
·SRBSDV发病规律 | 第14-15页 |
·植物病毒检测方法 | 第15-18页 |
·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5-16页 |
·电子显微镜检测法 | 第16页 |
·免疫检测方法 | 第16-17页 |
·分子检测方法 | 第17-18页 |
·免疫捕获扩增技术概述 | 第18-19页 |
·IC-RT-PCR技术体系 | 第18页 |
·捕获病原的方法 | 第18页 |
·免疫捕获PCR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概述 | 第19-23页 |
·RT-LAMP引物设计原则 | 第19-20页 |
·环介导等温扩增原理 | 第20-22页 |
·环介导等温扩增产物检测方法 | 第22-23页 |
·LAMP反应特征 | 第23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5页 |
·材料 | 第24-25页 |
·SRBSDV病株和介体昆虫 | 第24页 |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引物设计 | 第24-25页 |
·方法 | 第25-35页 |
·反转录免疫捕获扩增方法的建立 | 第25-27页 |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7-30页 |
·田间SRBSDV侵染水稻病株样品的检测 | 第30-31页 |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P9-1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 第31-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5页 |
·IC-RT-PCR方法检测SRBSDV | 第35-37页 |
·IC-RT-PCR检测方法中包被抗体的选择 | 第35-36页 |
·IC-RT-PCR检测方法中包被抗体浓度的确定 | 第36页 |
·IC-RT-PCR检测SRBSDV的特异性分析 | 第36-37页 |
·IC-RT-PCR检测SRBSDV的灵敏度分析 | 第37页 |
·RT-LAMP方法检测SRBSDV | 第37-41页 |
·RT-LAMP反应条件优化 | 第37-39页 |
·RT-LAMP检测SRBSDV特异性分析 | 第39-40页 |
·RT-LAMP检测SRBSDV灵敏度分析 | 第40页 |
·IC-RT-PCR、RT-LAMP检测方法的应用与比较 | 第40-41页 |
·RT-LAMP法检测田间水稻和介体白背飞虱的带毒情况 | 第41-42页 |
·RBSDV P9-1蛋白抗体的制备 | 第42-45页 |
·Gateway重组技术构建原核表达载体 | 第42-43页 |
·P9-1蛋白的原核表达 | 第43-44页 |
·Western blot检测P9-1蛋白抗体的特异性 | 第44页 |
·IC-RT-PCR方法检测水稻带RBSDV情况 | 第44-45页 |
4 讨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