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海水入侵问题及咸淡水界面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12-16页 |
| ·关于咸淡水界面 | 第12-13页 |
| ·咸淡水界面的提出 | 第13-14页 |
| ·海水入侵问题国内外现状 | 第14-15页 |
| ·咸淡水界面问题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潮汐效应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16-18页 |
| ·研究内容、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0-31页 |
| ·自然地理 | 第20-21页 |
| ·地质概况 | 第21-24页 |
| ·地层 | 第21-23页 |
| ·基底构造 | 第23-24页 |
| ·水文地质概况 | 第24-27页 |
| ·含水层系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 第27页 |
| ·地下水补给 | 第27页 |
| ·地下水径流 | 第27页 |
| ·地下水排泄 | 第27页 |
| ·地下水动态 | 第27-28页 |
| ·地下水开采状况 | 第28-29页 |
| ·海水入侵分析 | 第29-31页 |
| ·海水入侵状况 | 第29-30页 |
| ·海水入侵的危害 | 第30页 |
| ·海水入侵原因分析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咸淡水界面的实验方法 | 第31-37页 |
| ·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页 |
| ·实验装置简介 | 第31-33页 |
| ·实验内容 | 第33页 |
| ·实验结果 | 第33-37页 |
| 第四章 咸淡水界面的数值模拟 | 第37-43页 |
| ·模拟软件 SEAWAT 介绍 | 第37页 |
| ·Visual-MODFLOW 介绍 | 第37页 |
| ·SEAWAT 介绍 | 第37页 |
| ·变密度地下水流运动及溶质运移数值描述 | 第37-38页 |
| ·程序结构 | 第38-39页 |
| ·模型建立 | 第39-42页 |
| ·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北海市海岸带地下水位动态分析 | 第43-59页 |
| ·海潮 | 第43-44页 |
| ·潮汐效应 | 第44-46页 |
| ·潮汐效应野外观测 | 第46-51页 |
| ·仪器介绍 | 第46-48页 |
| ·仪器计算原理说明 | 第48-50页 |
| ·观测井位置及井孔概况 | 第50-51页 |
| ·观测资料 | 第51-59页 |
| 第六章 海岸带地区海潮及地下水水位的波动周期和滞后性研究 | 第59-72页 |
| ·海潮及地下水水位的波动周期 | 第59-68页 |
| ·功率谱计算的基本原理 | 第59-61页 |
| ·计算步骤 | 第61页 |
| ·实例分析 | 第61-68页 |
| ·海岸带地下水水位滞后性的研究 | 第68-72页 |
| ·基本原理 | 第68-69页 |
| ·计算步骤 | 第69页 |
| ·实例分析 | 第69-72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2-74页 |
| ·研究结论 | 第72-73页 |
| ·建议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 个人简历 | 第80-81页 |
| 附图 1 SK1-1-2 钻孔柱状图 | 第81-82页 |
| 附图 2 SK1-3-4 钻孔柱状图 | 第82-83页 |
| 附图 3 SK2 钻孔柱状图 | 第83-84页 |
| 附图 4 SK3 钻孔柱状图 | 第84-85页 |
| 附图 5 2012 年 12 月海潮及各观测孔地下水位波动图 | 第85-86页 |
| 附图 6 2013 年 3 月 15 日—4 月 29 日海潮及各观测孔地下水位波动图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