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地区典型降雨型滑坡稳定性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5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第2章 滑坡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26页 | 
| ·自然地理特征 | 第15-17页 | 
|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7-26页 | 
| ·地形地貌 | 第17-19页 | 
| ·地层岩性与岩组划分 | 第19-23页 | 
| ·地质构造 | 第23-24页 | 
|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24-25页 | 
| ·水文地质特征 | 第25-26页 | 
| 第3章 降雨型滑坡理论研究 | 第26-34页 | 
| ·水土作用机理 | 第26-27页 | 
| ·水土物理作用 | 第26页 | 
| ·水土力学作用 | 第26-27页 | 
| ·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 | 第27-29页 | 
| ·渗流基本定律 | 第27-28页 | 
| ·地下水渗流基本方程 | 第28页 | 
| ·非饱和土入渗分析 | 第28-29页 | 
| ·降雨入渗滑坡模型 | 第29-33页 | 
| ·入渗过程 | 第29页 | 
| ·入渗的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 ·入渗问题的近似解 | 第30-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4章 南碱村滑坡机理研究 | 第34-46页 | 
| ·滑坡地质特征 | 第34-36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 ·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40-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5章 南碱村滑坡稳定性研究 | 第46-61页 | 
| ·极限平衡法 | 第46-49页 | 
| ·滑坡稳定性计算分析 | 第49-53页 | 
| ·计算方法 | 第49-50页 | 
| ·计算剖面选取 | 第50页 | 
| ·计算工况 | 第50页 | 
| ·计算滑面的确定 | 第50页 | 
| ·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50页 | 
| ·计算模型条分图 | 第50-51页 | 
| ·计算滑坡剩余下滑力 | 第51页 | 
| ·滑坡稳定性状态划分 | 第51-52页 | 
| ·计算结果 | 第52页 | 
| ·滑坡稳定性敏感因素分析 | 第52页 | 
| ·滑坡稳定性评价 | 第52-53页 | 
| ·滑坡稳定性模拟分析 | 第53-60页 | 
| ·GeoStudio 软件介绍 | 第53-54页 | 
| ·建模及边界条件 | 第54页 | 
| ·参数的选取 | 第54-55页 | 
| ·降雨强度的选择 | 第55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5-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 ·主要结论 | 第61页 | 
| ·讨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