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本文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 第13-14页 |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研究方案 | 第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宝鸡地区自然地理概况及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24页 |
·地理位置及地貌概况 | 第16页 |
·地层岩性 | 第16-19页 |
·区域地质构造 | 第19-20页 |
·区域地震构造 | 第20-21页 |
·宝鸡市地震影响区潜在震源区带 | 第21-24页 |
第三章 有限差分法 | 第24-30页 |
·有限差分方程 | 第24-27页 |
·动力边界条件 | 第27-28页 |
·静态边界 | 第27页 |
·自由场边界 | 第27-28页 |
·力学阻尼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地震波斜入射下地震动输入方法 | 第30-44页 |
·地震波斜入射简介 | 第30-32页 |
·节点启动时间计算 | 第32-33页 |
·边界节点的作用力的计算 | 第33-39页 |
·基本方程 | 第34-37页 |
·三维波动方程的解 | 第37-39页 |
·不同入射方向地震波的对边坡作用力 | 第39-44页 |
第五章 理想边坡在不同类型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 第44-58页 |
·理想模型建立 | 第44-46页 |
·平面坡的动力响应 | 第46-51页 |
·平面破在 P 波作用下动力响应 | 第46-47页 |
·平面破在 SH 波作用下动力响应 | 第47-49页 |
·平面破在 SV 波作用下动力响应 | 第49-50页 |
·入射角对应临界加速度变化率 | 第50-51页 |
·凸面坡的动力响应 | 第51-54页 |
·凸面破在 P 波作用下动力响应 | 第51-52页 |
·凸面破在 SH 波作用下动力响应 | 第52-53页 |
·凸面破在 SV 波作用下动力响应 | 第53-54页 |
·凹面坡的动力响应 | 第54-57页 |
·凹面破在 P 波作用下动力响应 | 第54-55页 |
·凹面破在 SH 波作用下动力响应 | 第55-56页 |
·凹面破在 SV 波作用下动力响应 | 第56-57页 |
·理想模型方位角敏感性对比分析 | 第57-58页 |
第六章 地震波入射方向对蟠龙塬边坡动力响应影响分析 | 第58-76页 |
·模型建立 | 第58-60页 |
·破坏判据和计算方法的选择 | 第60-62页 |
·蟠龙塬边坡计算结果分析 | 第62-67页 |
·入射方向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67-68页 |
·边坡底部节点初动方向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68-76页 |
·SH 波激励下边坡底部节点不同初动方向计算对比 | 第68-69页 |
·SV 波激励下边坡底部节点不同初动方向计算结果 | 第69-71页 |
·p 波激励下边坡底部节点不同初动方向计算对比 | 第71-7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76-77页 |
·尚需深入的研究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硕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