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木材加工工业、家具制造工业论文--各种制品论文--家具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意匠、意象与意境--明式家具的造物观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7-11页
1.绪论第11-17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4页
   ·研究方法及内容第14-15页
     ·研究方法第14页
     ·研究内容第14-15页
   ·研究现状第15-17页
上篇 意匠篇第17-76页
 2.天地大德——基于生命精神的意匠第18-32页
   ·万物一体——宇宙生命的共生观第18-22页
     ·静观天性第18-20页
     ·物我两忘第20-21页
     ·巧法造化第21-22页
   ·合天之时——宇宙生命的时间观第22-28页
     ·尽物之性第23-24页
     ·四时冷暖第24-27页
     ·历久弥新第27-28页
   ·物尽其用——树木生命的伦理观第28-32页
     ·审曲面势第28-29页
     ·随形制器第29-32页
 3.近取诸身——基于人体感知的意匠第32-46页
   ·触觉第33-37页
     ·手第34-35页
     ·背第35-36页
     ·臀第36-37页
     ·足第37页
   ·视觉第37-42页
     ·视觉矫正第38-40页
     ·四维变化第40-41页
     ·视错觉第41-42页
   ·嗅觉第42-44页
   ·听觉第44-46页
 4.崇雅黜俗——基于文人审美的意匠第46-57页
   ·明代文人雅士的身份认同第46-50页
     ·文人尚古的艺术追求第46-48页
     ·文人博古的闲情逸致第48-50页
   ·明代文人作品中的审美取向第50-52页
   ·雅俗观影响下的家具意匠第52-57页
 5.随机应变——基于使用方式的意匠第57-76页
   ·开合意匠第57-62页
     ·开合的基本概念第57-58页
     ·开合的材料和结构基础第58-59页
     ·开合的基本形式第59-61页
     ·从开合方式中体现出的艺术特征第61-62页
   ·折叠意匠第62-67页
     ·折叠的概念第63-64页
     ·折叠的分类第64-67页
   ·组合意匠第67-73页
     ·组合的概念第67-68页
     ·组合家具的内涵第68页
     ·组合家具的分类第68-73页
   ·拆装意匠第73-76页
中篇 意象篇第76-110页
 6.笔走龙蛇——明式家具中的书法意象第77-89页
   ·明式家具中的笔画意象第77-82页
     ·水平线/ (横)第78-79页
     ·垂直线/ (竖)第79-80页
     ·弧线/ (撇)与 (捺)第80-81页
     ·折线/ 亅竖弯钩和横折弯钩第81-82页
   ·明式家具中的笔法意象第82-86页
     ·藏头护尾——首尾处理第82-83页
     ·如折钗股——转角处理第83-85页
     ·一笔多变——单线处理第85-86页
     ·笔断意连——过渡处理第86页
   ·明式家具中的筋骨意象第86-89页
     ·明式家具之骨第86-87页
     ·明式家具之筋第87-89页
 7.澄怀观道——明式家具中的绘画意象第89-100页
   ·山水移情第89-93页
   ·竹子移形第93-96页
   ·百象寄兴第96-100页
 8.虚室生白——明式家具中的空间意象第100-110页
   ·空间的分隔第101-104页
   ·空间的弹性可变第104-106页
   ·家具单体的空间意识第106-110页
     ·结构型空间第106-107页
     ·置物型空间第107-108页
     ·载人型空间第108-110页
下篇 意境篇第110-128页
 9.极简与禅——明式家具中的空灵之境第111-118页
   ·极简第111-113页
   ·禅意第113-118页
 10.生动传神——明式家具中的气韵之境第118-123页
   ·线条的气韵第119-120页
   ·造型、结构和工艺中的气韵第120-121页
   ·材料中的气韵第121-123页
 11.伏采潜发——明式家具中的含蓄之境第123-128页
   ·结构的含蓄第124-125页
   ·使用空间的含蓄第125-126页
   ·装饰的含蓄第126-128页
结论第128-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39页
图片来源第139-152页
致谢第152-15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54-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趣味的力量--枫丹白露派与法国宫廷风格的形成
下一篇:双重转换—网络社会的中国建筑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