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1 前言 | 第13-25页 |
| ·本领域的研究现状、问题 | 第13-22页 |
| ·大陆地壳深部组成结构及生长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13-16页 |
| ·同位素填图是探讨深部陆壳组成和生长的重要途径 | 第16-18页 |
| ·中亚造山带地壳生长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 ·大兴安岭及邻区地壳组成结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 ·论文的选题及其意义 | 第22-23页 |
| ·研究的思路及研究概况 | 第23-25页 |
| 2 研究区大地构造概况 | 第25-36页 |
| ·基本构造单元 | 第26-34页 |
| ·中蒙古-额尔古纳构造带(Ⅰ) | 第26-29页 |
| ·南蒙古-兴安构造带(Ⅱ) | 第29-32页 |
| ·二连-锡林-乌兰浩特构造带(Ⅲ) | 第32-33页 |
| ·阴山-燕山构造带(Ⅳ) | 第33-34页 |
| ·区域构造演化 | 第34-36页 |
| 3 研究区花岗岩时空分布概况 | 第36-51页 |
| ·锆石年龄资料数据来源 | 第36-44页 |
| ·收集资料 | 第36页 |
| ·实测资料 | 第36-44页 |
| ·花岗岩时空分布 | 第44-49页 |
| ·花岗岩的成因演化及构造背景 | 第49-51页 |
| 4 研究区花岗岩Nd、Hf同位素数据来源 | 第51-64页 |
| ·已有资料收集 | 第51页 |
| ·实测资料 | 第51-64页 |
| ·样品采集及描述 | 第51-56页 |
| ·Nd同位素测试方法及结果 | 第56-60页 |
| ·Hf同位素测试方法及结果 | 第60-64页 |
| 5 花岗岩Nd同位素时空变化特征-同位素填图结果 | 第64-72页 |
| ·花岗岩类Nd同位素总体演化特征 | 第64-66页 |
| ·不同构造单元Nd同位素特征 | 第66-69页 |
| ·中蒙古-额尔古纳构造带 | 第66-68页 |
| ·南蒙古-兴安构造带 | 第68页 |
| ·二连-锡林浩特-乌兰浩特构造带 | 第68页 |
| ·阴山-燕山构造带(华北克拉通北缘) | 第68-69页 |
| ·Nd同位素省的划分 | 第69-72页 |
| ·高正ε_(Nd)(t)值及年轻模式年龄区(T_(DM)=0.8-0.3Ga) | 第70页 |
| ·较正ε_(Nd)(t)值及较年轻模式年龄区(T_(DM)=1.1-0.8Ga) | 第70页 |
| ·较低ε_(Nd)(t)值及较老模式年龄区(T_(DM)=1.6-1.1Ga) | 第70-71页 |
| ·极低ε_(Nd)(t)值老模式年龄区(T_(DM)=3.2-1.6Ga) | 第71-72页 |
| 6 Nd同位素填图结果对地壳组成结构及生长的启示 | 第72-88页 |
| ·对深部地壳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启示 | 第72-79页 |
| ·年轻模式年龄区-中亚最年轻地壳省及构造块体边界的深部证据 | 第72-75页 |
| ·较年轻模式年龄区-中亚较年轻地壳同位素省及缝合带与古老块体的过渡区证据 | 第75页 |
| ·较老模式年龄区-中亚微陆块同位素省及古老块体残迹证据 | 第75-77页 |
| ·老模式年龄区-古老地壳同位素省及古老地块深部证据 | 第77-79页 |
| ·花岗岩物源分析及地壳生长意义探讨 | 第79-88页 |
| ·二连-贺根山-嫩江-黑河显著地壳生长及花岗岩物源分析 | 第79-86页 |
| ·地壳生长意义 | 第86-88页 |
| 7 研究区显生宙深部物质组成与成矿元素耦合 | 第88-90页 |
| 主要结论与存在问题 | 第90-92页 |
| 致谢 | 第92-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117页 |
| 附表1 甘珠尔庙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分析结果 | 第117-123页 |
| 附表2 二连浩特东北部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分析结果 | 第123-131页 |
| 附表3 大兴安岭及邻区显生宙花岗岩类锆石U-Pb年龄 | 第131-178页 |
| 附表4 大兴安岭及邻区显生宙花岗岩类Nd同位素 | 第178-230页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30-2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