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序言 | 第11-17页 |
导言:中古佛教发展理路之鸟瞰 | 第17-24页 |
第一章 “时代精神”与佛教 | 第24-44页 |
第一节 “古今中西”之间的晚清文化思想 | 第24-34页 |
一. 西学东渐的深入 | 第25-28页 |
二. 从古文经学到今文经学 | 第28-31页 |
三. 诸子学之复兴 | 第31-34页 |
第二节 启蒙文化思潮与中国近现代佛教 | 第34-44页 |
第二章 现代佛学思想系谱之分野 | 第44-60页 |
第一节 《大乘起信论》与支那内学院一系佛学 | 第47-51页 |
第二节 《大乘起信论》与“人间佛教” | 第51-55页 |
第三节 《大乘起信论》与新儒家佛学 | 第55-58页 |
结语:三系佛学的思想特质与现代性视阈 | 第58-60页 |
第三章 唯识学思想的现代转型 | 第60-112页 |
第一节 近现代佛教唯识学复兴之源流 | 第60-69页 |
一. 从晚明佛教学风之丕变到现代唯识学的重光 | 第60-63页 |
二. 清代朴学的开展与唯识学复兴之关系 | 第63-64页 |
三. 西学东渐对晚明至近代佛教学风之影响 | 第64-66页 |
四. “宁系”佛学与作为“批判哲学”的唯识学 | 第66-69页 |
第二节 杨仁山对晚清佛教的教理反思 | 第69-76页 |
一. 刻经与兴学 | 第69-72页 |
二. 行在弥陀,教尊贤首 | 第72-73页 |
三. 晚清佛教状况批判 | 第73-76页 |
第三节 欧阳竟无的佛教真伪抉择 | 第76-90页 |
一. 悲愤而后有学 | 第77-79页 |
二. “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与“结论后之研究” | 第79-83页 |
三. 唯识、法相分宗与会通空有 | 第83-86页 |
四. 《起信论》与天台、华严思想批判 | 第86-90页 |
第四节 吕澂对“本觉”佛学的批判 | 第90-105页 |
一. “心性本寂”与“心性本觉”之判摄 | 第92-94页 |
二.“本觉”系经典辨伪与“义据批评法” | 第94-96页 |
三. 对吕澂禅宗批判之评议 | 第96-105页 |
结语:信仰与理性的二律背反 | 第105-112页 |
第四章 近代革新家与华严思想 | 第112-169页 |
第一节 理性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双重变奏 | 第112-123页 |
一. 近现代“华严学复兴”理念之揭出 | 第112-116页 |
二. 华严学“三性同异”与“因门六义”对唯识义理的新诠 | 第116-121页 |
三. 唯识学与华严学种姓论之差异 | 第121-123页 |
第二节 华严义理“法界缘起”与“普贤行愿”的现代开展 | 第123-134页 |
一. “法界缘起”之要义 | 第124-128页 |
二. “普贤行愿”之要义 | 第128-132页 |
三. 余论:“华严经学”与“华严宗学” | 第132-134页 |
第三节 “教尊贤首”——杨仁山居士的华严思想 | 第134-145页 |
一. “教尊贤首”之宗趣 | 第134-136页 |
二. 会通华严与净土 | 第136-138页 |
三. 以华严释儒、道 | 第138-141页 |
四. 刊刻华严典籍 | 第141-145页 |
第四节 “独从性海救灵魂” | 第145-155页 |
一. 谭嗣同生平与其《仁学》 | 第146-149页 |
二. 《仁学》与华严思想 | 第149-155页 |
附论:康有为《大同书》中的华严思想 | 第155-159页 |
第五节 “法相之理,华严之行” | 第159-169页 |
一. 生平与佛学 | 第159-162页 |
二. 华严思想的两个维度 | 第162-169页 |
第五章 现代新儒家与华严思想 | 第169-203页 |
第一节 《起信论》·华严宗·新儒学 | 第169-171页 |
第二节 “深达华严旨趣” | 第171-177页 |
一. 马一浮与佛教的因缘 | 第172-174页 |
二. “六艺统摄论”与华严义理 | 第174-177页 |
第三节 “由华严归宗大易” | 第177-184页 |
一. 从“入佛”到“出佛”的熊十力 | 第178-180页 |
二. 《新唯识论》与华严义理 | 第180-184页 |
第四节 “光明”与“圆融” | 第184-191页 |
一. 方东美与佛教哲学 | 第184-187页 |
二. 对方东美华严宗哲学之评介 | 第187-191页 |
第五节 “心通九境” | 第191-199页 |
一. 心路历程与佛学旨趣 | 第192-195页 |
二. 华严学研究与心通九境论的华严义理模式 | 第195-199页 |
结语:“本来性”的开启 | 第199-203页 |
第六章 “佛法在世间” | 第203-246页 |
第一节 20世纪人间佛教思潮的世俗化维度 | 第203-207页 |
第二节 “万法从人兴” | 第207-214页 |
一. 从印度到中国:“禅”之意蕴转化 | 第207-211页 |
二. 《坛经》思想的人间性 | 第211-214页 |
第三节 “中国佛教特质在禅” | 第214-222页 |
一. “法界圆觉宗”与禅宗思想 | 第215-219页 |
二. 真心本觉思想与“人生佛教”理念的构建 | 第219-222页 |
第四节 “释迦时代的佛教面目” ——印顺的禅宗研究 | 第222-231页 |
一. 牛头法融思想与禅学之中国化 | 第223-225页 |
二. “神会与《坛经》”学术公案之解决 | 第225-231页 |
第五节 禅宗与当代人间佛教 | 第231-241页 |
一. 圣严的“中华禅”与“心灵环保” | 第231-236页 |
二. 净慧与“生活禅” | 第236-240页 |
三. 反思与前瞻 | 第240-241页 |
结语:神圣与世俗之间 | 第241-246页 |
结论:经学范式与文化变迁 | 第246-25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53-260页 |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与学术活动 | 第260-262页 |
后记 | 第262-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