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第1-10页 |
| 摘要 | 第10-13页 |
| ABSTRACT | 第13-2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27页 |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 ·岩体结构面形态特征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岩体结构面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 第22页 |
| ·剪切试验装置的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 ·结构面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 第24页 |
| §1.3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 §1.4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结构面的基本性质 | 第27-46页 |
| §2.1 结构面的分级及其特征 | 第27-28页 |
| §2.2 结构面的基本特性 | 第28-36页 |
| ·结构面的变形特性 | 第29页 |
| ·岩体结构面剪切强度模型 | 第29-36页 |
| §2.3 典型地质体结构面的非连续特征 | 第36-44页 |
| ·滑带泥化层厚度 | 第37-38页 |
| ·滑带的物质组成 | 第38-39页 |
| ·结构面的干湿状态 | 第39-42页 |
| ·结构面滑动后的的特征变化 | 第42-44页 |
| §2.4 非连续结构面的结构模型 | 第44-45页 |
| ·非连续的定义 | 第44-45页 |
| ·非连续结构面的概化模型 | 第45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三章 多维力测力平台的研究 | 第46-54页 |
| §3.1 现有剪切试验装置结构特征 | 第46-47页 |
| §3.2 多维力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 第47-50页 |
| §3.3 smart300-5000-2多维力传感器的特性 | 第50-51页 |
| §3.4 多维力测力平台的研制 | 第51-52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四章 非连续结构面的应力应变特性研究 | 第54-70页 |
| §4.1 结构面法向应力应变关系试验研究 | 第54-58页 |
| ·结构面应力的局部分配 | 第54-55页 |
| ·法向应力应变试验 | 第55-58页 |
| §4.2 结构面剪切试验 | 第58-69页 |
| ·剪切试验的准备 | 第58-59页 |
| ·剪切过程中法向应力的局部调整 | 第59-63页 |
| ·起伏角对剪切过程的影响 | 第63-66页 |
| ·夹层物质组成对剪切过程的影响 | 第66-69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五章 非连续结构面剪切过程的离散元模拟 | 第70-91页 |
| §5.1 引言 | 第70页 |
| §5.2 软弱结构面结构的概化 | 第70-71页 |
| §5.3 软弱结构面的离散元模型的建立 | 第71-76页 |
| §5.4 模拟成果及分析 | 第76-89页 |
| ·剪切强度特征 | 第76-79页 |
| ·应力应变关系 | 第79-83页 |
| ·法向位移和剪切位移之间的关系 | 第83-89页 |
| ·模拟结果的启示 | 第89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 §6.1 主要结论 | 第91-92页 |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