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5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5-40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5-33页 |
| ·就业状况 | 第15-23页 |
| ·收入差距状况 | 第23-30页 |
|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 第30-33页 |
|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思路、方法 | 第33-3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33-36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36页 |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36-38页 |
| ·内容安排 | 第38-39页 |
| 第三节 主要创新点 | 第39-40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40-63页 |
| 第一节 经典贸易模型的局限性 | 第40-43页 |
| ·李嘉图模型 | 第40-41页 |
| ·要素禀赋理论 | 第41-43页 |
| 第二节 传统贸易理论的一个修正:加入劳动力市场不完美性 | 第43-46页 |
| ·特定要素模型 | 第43-44页 |
| ·要素禀赋理论的拓展 | 第44-46页 |
|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摩擦与新新贸易理论的结合 | 第46-51页 |
| ·基本分析思路 | 第47-48页 |
| ·相关文献评述 | 第48-51页 |
| 第四节 搜寻匹配理论 | 第51-55页 |
| ·工作搜寻 | 第52-53页 |
| ·匹配及谈判 | 第53-55页 |
| 第五节 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的测度 | 第55-63页 |
| ·匹配效率相关研究 | 第56-58页 |
| ·匹配效率的估计 | 第58-63页 |
| 第三章 基于匹配效率差异的国际贸易模型 | 第63-75页 |
| 第一节 基准模型 | 第64-67页 |
| 第二节 封闭条件下均衡 | 第67-69页 |
| 第三节 开放条件下比较优势的决定 | 第69-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第四章 就业波动、匹配效率与出口比较优势:以中国为例的实证分析 | 第75-91页 |
| 第一节 计量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 第76-79页 |
| 第二节 计量结果 | 第79-89页 |
| ·地区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的估计 | 第80-83页 |
| ·各行业就业波动的度量: | 第83-84页 |
| ·回归结果 | 第84-86页 |
| ·稳健性分析 | 第86-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 第五章 国际贸易与就业——基于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的视角 | 第91-109页 |
| 第一节 欧洲的就业 | 第93-98页 |
| 第二节 欧洲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 | 第98-101页 |
| 第三节 计量模型设定 | 第101-104页 |
| 第四节 计量结果 | 第104-10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 第六章 对外贸易方式与工资不平等 | 第109-120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11-112页 |
| 第二节 基本计量模型 | 第112-114页 |
| 第三节 计量结果 | 第114-118页 |
| ·总体估计结果 | 第115-116页 |
| ·分组回归结果 | 第116-1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20-127页 |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120-124页 |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124-127页 |
| ·提高供求结构的匹配程度 | 第124-125页 |
| ·提高劳动力市场双方的匹配意愿 | 第125页 |
| ·发挥劳动力市场上中介机构的作用 | 第125-1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7-132页 |
| 致谢 | 第132-134页 |
| 个人简历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