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一年生豆科牧草论文

不同鹰嘴豆材料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在兰州地区的适应性研究

摘要第1-4页
Summary第4-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18页
 1 鹰嘴豆种质资源概述第10-11页
   ·鹰嘴豆起源与分布第10页
   ·鹰嘴豆生物学特性第10-11页
 2 鹰嘴豆遗传多样性研究第11-14页
   ·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第11-12页
   ·分子标记技术在鹰嘴豆研究上的应用第12-14页
 3 鹰嘴豆育种研究进展第14-15页
 4 鹰嘴豆的利用价值第15-16页
 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第16-18页
   ·研究目的意义第16-17页
   ·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二章 基于 ISSR 标记的鹰嘴豆遗传多样性分析第18-32页
 1 引言第18-1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9-22页
   ·供试材料第19-20页
   ·基因组 DNA 的提取与检测第20页
   ·ISSR 基础反应体系及程序第20页
   ·ISSR 引物的筛选第20页
   ·鹰嘴豆 ISSR 扩增体系的建立与优化第20-21页
   ·引物退火温度筛选第21页
   ·PCR 产物电泳检测第21页
   ·数据分析第21-2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2-28页
   ·DNA 检测第22页
   ·ISSR 扩增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第22-25页
     ·正交设计电泳结果直观评分第22-23页
     ·各因素对 PCR 反应的影响第23-24页
       ·Mg~(2+)浓度第23-24页
       ·引物浓度第24页
     ·退火温度对鹰嘴豆 ISSR 反应体系的影响第24-25页
     ·ISSR-PCR 反应体系的验证第25页
   ·鹰嘴豆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第25-28页
     ·多态性分析第25-26页
     ·遗传相似性分析第26-28页
     ·聚类分析第28页
 4 结论与讨论第28-32页
   ·DNA 提取和质量检测第28-29页
   ·ISSR 体系建立及优化第29-30页
   ·ISSR 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第30-32页
第三章 不同鹰嘴豆材料的营养生长特性研究第32-38页
 1 前言第3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2-33页
   ·试验地概况第32页
   ·试验材料第32页
   ·试验设计第32-33页
   ·测定项目和方法第33页
     ·物候期和出苗率第33页
     ·茎粗,冠幅,分枝数和生长速率第33页
     ·鲜干比和草产量第33页
   ·统计分析第3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3-37页
   ·物候期和出苗率第33-34页
   ·茎粗和冠幅第34-35页
   ·分枝数和生长速率第35-36页
   ·鲜干比和草产量第36-37页
 4 结论与讨论第37-38页
第四章 不同鹰嘴豆材料的生殖生长特性研究第38-45页
 1 引言第3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8-39页
   ·供试材料第38-39页
   ·测定项目和指标第39页
   ·统计分析第3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9-43页
   ·不同鹰嘴豆材料籽粒产量和产量结构第39-40页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间相关分析第40-41页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偏相关及回归分析第41-42页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间通径分析第42-43页
 4 结论与讨论第43-45页
第五章 不同鹰嘴豆材料的抗病性表现第45-51页
 1 引言第4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5-46页
   ·供试材料第45页
   ·观测项目和方法第45-46页
   ·统计分析第4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6-49页
   ·不同鹰嘴豆材料枯萎病感病率比较第46-47页
   ·不同鹰嘴豆材料枯萎病死亡率比较第47-48页
   ·不同鹰嘴豆材料枯萎病病情指数比较第48-49页
   ·死亡率、感病率和病情指数的相关性第49页
 4 结论与讨论第49-51页
第六章 不同鹰嘴豆材料的饲草及籽粒品质分析第51-58页
 1 引言第5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1-53页
   ·供试材料第51页
   ·测定项目和方法第51-52页
     ·营养成分测定第51-52页
     ·籽粒蛋白质测定第52页
   ·统计分析第52-5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3-55页
   ·饲草营养价值第53-55页
     ·干物质和粗蛋白含量第53页
     ·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第53-54页
     ·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第54页
     ·磷含量和钙含量第54页
     ·综合评价第54-55页
   ·籽粒粗蛋白含量第55页
 4 结论与讨论第55-58页
   ·饲草营养价值第55-56页
   ·籽粒粗蛋白含量第56-5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58-59页
 1 主要结论第58页
 2 鹰嘴豆研究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72页
致谢第72-73页
作者简介第73-74页
导师简介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白菜型冬油菜与甘蓝型冬油菜远缘杂交研究
下一篇:甘草产量及品质对外源营养物质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