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9、10窟三维稳定性分析与地震动力响应模拟
作者简介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9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石窟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岩体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4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1.5 本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云冈石窟窟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19-30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20页 |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气候环境 | 第19-20页 |
·地形地貌 | 第20页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23页 |
·地层岩性 | 第20-21页 |
·地质构造 | 第21-22页 |
·水文地质特征 | 第22-23页 |
·区域地震特征 | 第23页 |
§2.3 云冈9、10窟环境地质病害 | 第23-30页 |
·岩体稳定性 | 第24-25页 |
·崩塌掉块 | 第25-26页 |
·裂隙病害 | 第26-27页 |
·风化病害 | 第27-28页 |
·盐碱病害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三维数值模拟理论 | 第30-44页 |
§3.1 有限差分法原理 | 第30-36页 |
·概述 | 第30-31页 |
·快速拉格朗日差分法理论 | 第31-36页 |
§3.2 地震动力计算原理 | 第36-38页 |
·地震力的作用效应 | 第36-37页 |
·等价线性分析理论 | 第37-38页 |
·FLAC3D动力分析理论 | 第38页 |
§3.3 FLAC3D动力分析方法 | 第38-41页 |
·动荷载输入 | 第38-39页 |
·阻尼设定 | 第39-40页 |
·边界条件 | 第40-41页 |
§3.4 ANSYS-FLAC3D建模理论 | 第41-44页 |
·ANSYS模型的建立 | 第42页 |
·ANSYS-FLAC3D转换关系 | 第42-43页 |
·ANSYS-FLAC3D接口程序 | 第43-44页 |
第四章 9、10窟三维稳定性分析 | 第44-68页 |
§4.1 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44-49页 |
·计算范围 | 第45-46页 |
·边界条件 | 第46页 |
·单元类型 | 第46-48页 |
·计算参数确定 | 第48页 |
·本构模型的选择 | 第48页 |
·计算方案的确定 | 第48-49页 |
§4.2 自重作用下计算结果分析 | 第49-66页 |
·整体位移分析 | 第51-53页 |
·整体应力分析 | 第53-56页 |
·整体塑性区域分布 | 第56-57页 |
·剖面位移应力分析 | 第57-64页 |
·立柱位移应力分析 | 第64-66页 |
§4.3 基于强度折减法的稳定性分析 | 第66-68页 |
·强度折减法理论 | 第66页 |
·稳定性系数求解 | 第66-68页 |
第五章 9、10窟地震动力响应模拟 | 第68-94页 |
§5.1 模型动力参数选取 | 第68-73页 |
·地震波的选取 | 第69-71页 |
·动力阻尼设定 | 第71-72页 |
·动力边界设定 | 第72-73页 |
§5.2 小震动力响应 | 第73-79页 |
·应力分析 | 第73-74页 |
·位移响应 | 第74-75页 |
·速度响应 | 第75-77页 |
·加速度响应 | 第77-79页 |
§5.3 中震动力响应 | 第79-84页 |
·应力分析 | 第79-80页 |
·位移响应 | 第80-81页 |
·速度响应 | 第81-83页 |
·加速度响应 | 第83-84页 |
§5.4 大震动力响应 | 第84-90页 |
·应力分析 | 第84-85页 |
·位移响应 | 第85-87页 |
·速度响应 | 第87-89页 |
·加速度响应 | 第89-90页 |
§5.5 三种工况下动力响应对比 | 第90-9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7页 |
§6.1 结论与建议 | 第94-96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