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 ·发光涂料与发光材料 | 第10-12页 |
| ·发光涂料的产生及发展趋势 | 第10页 |
| ·发光材料的分类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2页 |
| ·氧化锌的基本性质 | 第12-16页 |
| ·氧化锌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2-13页 |
| ·氧化锌的电学性质 | 第13-14页 |
| ·氧化锌的光学性质 | 第14-16页 |
| ·氧化锌的研究热点 | 第16-24页 |
| ·氧化锌的制备方法 | 第16-21页 |
| ·氧化锌的形貌研究 | 第21-23页 |
| ·氧化锌的掺杂研究 | 第23-24页 |
| ·氧化锌发光材料的应用与存在问题 | 第24-25页 |
|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5-27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5-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仪器及样品表征方法 | 第27-31页 |
| ·实验试剂 | 第27-28页 |
|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 ·样品表征及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 ·差热-热重分析(TG-DTA) | 第29页 |
| ·X 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 | 第29页 |
|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29-30页 |
| ·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UV-Vis) | 第30页 |
|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30页 |
| ·荧光光谱分析(PL) | 第30页 |
| ·样品中稀土含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直接沉淀法制备 ZnO 粉体及其光学性能 | 第31-54页 |
| ·引言 | 第31页 |
| ·实验 | 第31-32页 |
| ·实验步骤 | 第31页 |
| ·实验方法与考察因素 | 第31-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53页 |
| ·锌盐浓度的考察 | 第34-35页 |
| ·沉淀剂浓度的考察 | 第35-37页 |
| ·Zn~(2+)与 C_2O_4~(2-)物质的量之比的考察 | 第37-38页 |
| ·反应温度的考察 | 第38-40页 |
| ·陈化温度的考察 | 第40-41页 |
| ·陈化时间的考察 | 第41-43页 |
| ·焙烧温度的考察 | 第43-44页 |
| ·焙烧时间的考察 | 第44-46页 |
| ·适宜工艺下所得粉体的表征 | 第46-49页 |
| ·氧化锌晶体生长过程与发光机理的探讨 | 第49-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氧化锌粉体发光性能的改善研究 | 第54-75页 |
| ·引言 | 第54页 |
| ·粉体的制备方法 | 第54-55页 |
|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55-65页 |
| ·PEG6000 加入量对 ZnO 粉体发光强度的影响 | 第55-57页 |
| ·SDS 的加入量对 ZnO 粉体发光强度的影响 | 第57-60页 |
| ·CTAB 加入量对 ZnO 粉体发光强度的影响 | 第60-62页 |
| ·L-G 的加入量对 ZnO 粉体发光强度的影响 | 第62-65页 |
| ·表面活性剂的比较 | 第65页 |
| ·稀土掺杂的影响 | 第65-73页 |
| ·La 掺杂对 ZnO 粉体发光强度的影响 | 第65-69页 |
| ·Ce 掺杂对 ZnO 粉体发光强度的影响 | 第69-72页 |
| ·稀土 La 和 Ce 掺杂的比较 | 第72-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76页 |
| ·前景展望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附录 | 第86-87页 |
| 作者简介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