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论文

江南传统街巷空间构成及现代启思--以宜兴古南街为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致谢第7-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8页
   ·研究的背景第15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17页
     ·研究目的第15-16页
     ·研究意义第16-17页
   ·宜兴丁蜀镇及古南街概况第17-19页
     ·调研基本情况第17页
     ·宜兴丁蜀镇及古南街的区位及基本情况第17-18页
     ·宜兴古南街的保护现状第18-19页
   ·国内外既往研究及当下存在的问题第19-24页
     ·关于传统聚落街巷空间的既往研究概述第19-21页
     ·关于聚落形态的理论研究第21-22页
     ·国内传统街巷空间研究的更新与保护研究现状第22-23页
     ·本课题研究当下存在的问题第23-24页
   ·研究方法第24-26页
     ·序列视景分析方法第24-25页
     ·行为观察第25-26页
     ·实地调研第26页
     ·文献阅读与整理第26页
   ·论文框架第26-28页
第二章 研究基础理论概述第28-40页
   ·传统聚落的场所精神第28-29页
   ·聚落的概念第29-30页
   ·江南传统聚落文化历史沿革第30-31页
     ·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第30页
     ·历史文化沿革第30-31页
   ·街巷第31-33页
     ·街巷的概念第31-32页
     ·街巷空间的内涵第32-33页
   ·聚落—广义的空间第33-37页
     ·广义空间论的产生第33-34页
     ·宏观层面的聚落外部空间第34-37页
   ·中观层面的邻里空间第37-38页
   ·微观层面的尺度、界面及微空间第38-39页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宏观层面—古南街街巷外部空间形态第40-49页
   ·江南传统聚落外部空间体系的生成第40-42页
   ·研究对象的确立第42-44页
     ·研究方法论的确立第42-43页
     ·研究范围的确定第43-44页
   ·古南街街巷外部空间形态平面肌理特征第44-46页
   ·古南街街巷外部空间形态平面肌理差异化分布特征解析第46-48页
     ·稳定(Stability)—核心地段第46-47页
     ·消解(Distruction)—边缘地段第47页
     ·新生(Newly-Born)—通蜀路以北区域第47-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中观层面—古南街聚落空间体系构成解析第49-76页
   ·古南街聚落中观空间体系构成第49-51页
     ·中观构成要素提取第49-50页
     ·中观构成要素性质的提取——点,线,面第50页
     ·古南街中观层面空间结构的演化第50-51页
   ·古南街滨水空间第51-56页
     ·古南街滨水空间意象第51-52页
     ·滨水空间类型化分析第52-56页
   ·街巷—线型空间第56-62页
     ·街道第57-58页
     ·次级巷道第58-59页
     ·南街核心地段的空间序列分析第59-61页
     ·主街的意象第61页
     ·主街的尺度第61-62页
   ·建筑—面型空间第62-70页
     ·意象第62-63页
     ·扩张模式第63-64页
     ·建筑与街巷的关系第64-65页
     ·院落第65-66页
     ·天井第66-68页
     ·外墙第68页
     ·沿街典型住宅平面模式分析第68-70页
   ·古南街中观层面空间中人的活动与空间关联性第70-74页
     ·活动分类第70-72页
     ·南街空间环境质量评价第72页
     ·大致行为分布概述第72-73页
     ·心理认同第73-74页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五章 微观层面—街巷空间构成要素解析第76-91页
   ·街巷节点空间解析第77-80页
     ·盲端第78页
     ·转折第78-79页
     ·局部放大节点第79-80页
     ·放射中心第80页
   ·古南街街巷空间界面拆分解析第80-90页
     ·古南街的地界面第80-83页
     ·古南街的侧界面第83-87页
     ·古南街的上界面第87-90页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六章 宜兴古南街适应性保护之现代启思第91-100页
   ·挖掘南街的历史价值第91-93页
   ·古南街当下存在的问题第93-95页
   ·反例与参照第95-97页
     ·西递第95-96页
     ·76 号吴云根故居第96-97页
   ·发展文化产业第97-98页
   ·借鉴文化创意街区的相关经验第98-100页
第七章 结论第100-105页
   ·古南街适应性保护的意义第100页
   ·传统聚落适应性保护的内涵第100-102页
     ·双向性保护第100-101页
     ·真实性保护第101-102页
     ·全面性保护第102页
   ·古南街适应性保护的具体措施第102-103页
   ·研究展望第103-105页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第105-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盐渍土腐蚀性研究
下一篇:不同区位环境下的城市住区商业服务设施差异性研究--以合肥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