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语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21页 |
·水稻种质资源概述 | 第12页 |
·国外稻种资源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我国稻种资源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我国稻种资源概况 | 第14页 |
·国外稻种资源的引进 | 第14页 |
·稻种资源的鉴定与利用 | 第14-15页 |
·我国稻种资源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Xa7和Xa21基因的相关研究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情况 | 第15-17页 |
·Pi1和Pi2基因的相关研究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情况 | 第17-18页 |
·基因聚合育种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第一章 国际水稻所引进株系材料的鉴定 | 第21-4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从莫桑比克引进的国际水稻所新株系材料165份 | 第21-22页 |
·对照品种 | 第22页 |
·白叶枯病抗性鉴定使用菌株 | 第2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2-28页 |
·田间种植及生育期记载 | 第22-23页 |
·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 第23页 |
·稻瘟病抗性鉴定 | 第23-26页 |
·田间设计 | 第23页 |
·自然诱发 | 第23-24页 |
·调查及分级评价标准 | 第24-26页 |
·褐飞虱抗性鉴定 | 第26-27页 |
·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考察 | 第27页 |
·稻米品质分析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7页 |
·国际水稻所引进株系的抗性鉴定 | 第28-35页 |
·引进株系的褐飞虱抗性鉴定 | 第28-29页 |
·引进株系的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 第29-31页 |
·引进株系的稻瘟病抗性鉴定 | 第31-34页 |
·兼抗多种病虫害的株系 | 第34-35页 |
·国际水稻所引进株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考察 | 第35-41页 |
·引进株系的生育期 | 第35-36页 |
·引进株系的株高 | 第36页 |
·引进株系的单株有效穗数 | 第36-37页 |
·引进株系的每穗总粒数 | 第37-38页 |
·引进株系的结实率 | 第38页 |
·引进株系的千粒重 | 第38-39页 |
·引进株系的单株产量 | 第39页 |
·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株系 | 第39-41页 |
·国际水稻所引进株系的稻米品质分析 | 第41-42页 |
·引进株系的加工品质 | 第41页 |
·引进株系的外观品质 | 第41-42页 |
·引进株系的蒸煮食味品质 | 第42页 |
·米质综合评价达标株系 | 第42页 |
·抗性、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均较好的株系 | 第42-47页 |
4 讨论 | 第47-49页 |
·引进株系的抗性评价与利用前景 | 第47页 |
·引进株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评价 | 第47-48页 |
·引进株系的稻米品质评价 | 第48-49页 |
第二章 多抗恢复系的创建 | 第49-7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亲本材料及对照品种 | 第49页 |
·白叶枯病抗性鉴定使用菌株 | 第4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9-53页 |
·杂交方案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路线 | 第49-50页 |
·用于目标基因检测的连锁分子标记 | 第50页 |
·DNA提取方法 | 第50-51页 |
·PCR扩增反应体系及电泳 | 第51页 |
·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 第51页 |
·稻瘟病抗性鉴定 | 第51-52页 |
·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考察 | 第52页 |
·稻米品质分析 | 第52-5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3-70页 |
·分子标记检测和单株选择 | 第53-55页 |
·F_2代分子标记检测和单株选择结果 | 第53-54页 |
·F_4代纯合株系的基因纯合性检测 | 第54-55页 |
·聚合株系的白叶枯病抗性 | 第55-56页 |
·聚合株系的稻瘟病抗性 | 第56-60页 |
·聚合株系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稻米品质 | 第60-63页 |
·聚合株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 | 第60页 |
·聚合株系的稻米品质 | 第60-63页 |
·杂交组合的白叶枯病抗性 | 第63-64页 |
·杂交组合的稻瘟病抗性 | 第64-67页 |
·杂交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 | 第67-70页 |
4 讨论 | 第70-71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应用于基因聚合育种 | 第70页 |
·聚合株系的农艺性状、产量及米质评价 | 第70页 |
·杂交组合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评价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录 | 第78-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