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20页 |
·高寒矮嵩草草甸生态特征及利用现状 | 第12页 |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的进展 | 第12-13页 |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的争论 | 第13-14页 |
·植物功能性状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植物功能性状 | 第14-15页 |
·植物功能性状的划分 | 第15页 |
·植物功能响应性状和植物功能作用性状的关系 | 第15-16页 |
·植物功能型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6-17页 |
·植物功能型的定量研究 | 第16-17页 |
·植物响应功能型(PRTs)和植物作用功能型(PETs)的关系 | 第17页 |
·植物趋同构建模式(TCAP)和性状趋异构建模式(TDAP)的研究 | 第17-18页 |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18-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0-22页 |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气候条件 | 第20页 |
·土壤条件及植被特征 | 第20-22页 |
第3章 实验设计和研究方法 | 第22-28页 |
·实验设计 | 第22-23页 |
·取样测定 | 第23-25页 |
·群落调查 | 第23页 |
·植物性状测定 | 第23-25页 |
·数据计算与分析 | 第25-28页 |
·递归算法 | 第25-26页 |
·聚类分析 | 第26-27页 |
·筛选作用功能型 | 第27页 |
·计算功能多样性 | 第27-28页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8-40页 |
·最优性状集 | 第28-29页 |
·最优性状集的趋同和趋异构建模式 | 第29-30页 |
·定性性状和定量性状 | 第30-34页 |
·最优响应功能型及其性状特征 | 第34-37页 |
·作用功能型 | 第37-38页 |
·功能多样性 | 第38-39页 |
·作用功能型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 第39-40页 |
第5章 讨论 | 第40-45页 |
·最优性状集及其性状组装模式 | 第40-41页 |
·扰动和土壤资源对最优性状的影响及最优算法的有效性 | 第41页 |
·响应功能型和作用功能型的关系 | 第41-42页 |
·响应功能型和作用功能型的物种组成和性状差异 | 第42-43页 |
·功能多样性和作用功能型的关系 | 第43-4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