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7-8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7页 |
(二)文本分析法 | 第7-8页 |
(三)比较分析法 | 第8页 |
(四)理论分析法 | 第8页 |
三、文献综述和创新点 | 第8-10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二)创新点 | 第10页 |
四、论文的选题价值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台湾电影曾经的辉煌与衰落 | 第11-16页 |
一、1960―1970 年代 台湾商业电影的繁荣 | 第11-12页 |
二、1980 年代 新电影运动 | 第12-13页 |
三、1990 年代 台湾电影走向衰落 | 第13-16页 |
(一)电影辅导金政策 | 第13-14页 |
(二)小成本电影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台湾电影的新发展 | 第16-34页 |
一、《海角七号》 带来希望 | 第16-21页 |
(一)从接受美学角度看《海角七号》 | 第16-17页 |
(二)从受众角度看《海角七号》 | 第17-18页 |
(三)口碑营销的宣传策略 | 第18-19页 |
(四)对台湾电影产业的推动 | 第19-21页 |
二、《艋舺》与《鸡排英雄》 兼顾商业性和艺术性 | 第21-25页 |
(一)对本土文化的重视 | 第22-23页 |
(二)城市营销与商业诉求 | 第23-25页 |
三、《赛德克巴莱》与《阵头》 本土题材电影的再发展 | 第25-28页 |
(一)回归本土与对外传播 | 第25-27页 |
(二)大片推动电影产业发展 | 第27-28页 |
四、《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小清新之风 | 第28-31页 |
(一)青春电影的成功传播 | 第29页 |
(二)青春电影中的怀旧情结 | 第29-30页 |
(三)小清新电影的再发展 | 第30-31页 |
五、《爱》 合拍片时代的到来 | 第31-34页 |
(一)合拍片的跨文化与本土化 | 第31-32页 |
(二)合拍片 台湾电影多元化的选择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台湾新一代电影兴盛的原因 | 第34-39页 |
一、政府层面 政策的支持 | 第34-35页 |
(一)电影辅导金政策 | 第34-35页 |
(二)ECFA 政策 | 第35页 |
二、产业层面 重视电影营销 | 第35-36页 |
三、行业层面 电影人的努力 | 第36-37页 |
四、艺术层面 人文关怀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台湾电影发展的前景 | 第39-42页 |
一、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 第39-40页 |
二、对大陆电影的影响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