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9页 |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7页 |
| ·巷道围岩分类 | 第9-13页 |
| ·煤层顶板分类分级 | 第13-16页 |
| ·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2 井田地质特征 | 第19-32页 |
| ·地层 | 第19-23页 |
| ·构造 | 第23-24页 |
| ·含煤地层与特征 | 第24-31页 |
| ·含煤地层 | 第24-27页 |
| ·5~(-2)煤层特征 | 第27-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3 5~(-2)煤层巷道顶板围岩分类方法与预测模型 | 第32-46页 |
| ·5~(-2)煤层巷道顶板围岩岩层结构类型和岩石力学性质 | 第32-36页 |
| ·5~(-2)煤层巷道顶板围岩岩层结构类型 | 第32-34页 |
| ·岩石力学性质 | 第34-36页 |
| ·5~(-2)煤层巷道顶板围岩分类方法与指标 | 第36-38页 |
| ·5~(-2)煤层巷道顶板围岩分类方法 | 第36-37页 |
| ·5~(-2)煤层巷道顶板围岩分类指标 | 第37-38页 |
| ·5~(-2)煤层巷道围岩松动圈的超声波观测 | 第38-41页 |
| ·5~(-2)煤层巷道围岩松动圈超声波观测方法 | 第38-39页 |
| ·5~(-2)煤层巷道围岩松动圈的超声波观测测点布置 | 第39-41页 |
| ·5~(-2)煤层巷道顶板围岩分类预测模型 | 第41-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4 5~(-2)煤层顶板分类分级方法与预测模型 | 第46-67页 |
| ·5~(-2)煤层顶板岩层结构类型 | 第46-48页 |
| ·5~(-2)煤层直接顶岩层结构类型 | 第46-47页 |
| ·5~(-2)煤层基本顶岩层结构类型 | 第47-48页 |
| ·5~(-2)煤层顶板分类分级方法与指标 | 第48-50页 |
| ·5~(-2)煤层直接顶分类方法 | 第48页 |
| ·5~(-2)煤层直接顶分类指标 | 第48-49页 |
| ·5~(-2)煤层基本顶分级方法 | 第49页 |
| ·5~(-2)煤层基本顶分级指标 | 第49-50页 |
| ·5~(-2)煤层直接顶初次跨落步距模拟实验 | 第50-55页 |
| ·5~(-2)煤层直接顶初次跨落步距模拟实验方法 | 第50页 |
| ·5~(-2)煤层直接顶初次跨落步距模拟实验结果 | 第50-55页 |
| ·5~(-2)煤层基本顶初次来压当量模拟实验 | 第55-61页 |
| ·5~(-2)煤层基本顶初次来压当量模拟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 ·5~(-2)煤层基本顶初次来压当量模拟实验结果 | 第56-61页 |
| ·5~(-2)煤层顶板分类分级预测模型 | 第61-66页 |
| ·5~(-2)煤层直接顶初次来压步距预测模型 | 第61-63页 |
| ·5~(-2)煤层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预测模型 | 第63-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5 5~(-2)煤层巷道顶板围岩类型、直接顶类型和基本顶级别分区预测 | 第67-91页 |
| ·5~(-2)煤层埋深、基载比分区 | 第67-71页 |
| ·5~(-2)煤层埋深分区 | 第67-69页 |
| ·5~(-2)煤层基载比分区 | 第69-71页 |
| ·5~(-2)煤层巷道顶板围岩类型分区预测 | 第71-77页 |
| ·5~(-2)煤层巷道顶板围岩岩性厚度分布规律 | 第71-73页 |
| ·5~(-2)煤层巷道顶板围岩岩层结构类型分区 | 第73-74页 |
| ·5~(-2)煤层巷道顶板围岩类型分区预测 | 第74-77页 |
| ·5~(-2)煤层直接顶类型分区预测 | 第77-83页 |
| ·5~(-2)煤层直接顶岩性厚度分布规律 | 第77-79页 |
| ·5~(-2)煤层直接顶岩层结构类型分区 | 第79-80页 |
| ·5~(-2)煤层直接顶类型分区预测 | 第80-83页 |
| ·5~(-2)煤层基本顶级别分区预测 | 第83-90页 |
| ·5~(-2)煤层基本顶岩性厚度分布规律 | 第83-86页 |
| ·5~(-2)煤层基本顶岩层结构类型分区 | 第86页 |
| ·5~(-2)煤层基本顶级别分区预测 | 第86-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 ·结论 | 第91-92页 |
| ·展望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 附录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