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善意取得制度中转让合同的效力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善意取得制度的两种立法模式 | 第10-16页 |
第一节 《法国民法典》模式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德国民法典》模式 | 第13-16页 |
一、 动产的善意取得 | 第13-14页 |
二、 不动产的善意取得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善意取得制度与公示公信原则的关系 | 第16-19页 |
第一节 公示公信原则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善意取得与物权公示公信原则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善意取得制度与转让合同效力的逻辑关系 | 第19-28页 |
第一节 作为善意取得构成要件的无权处分合同效力 | 第19-22页 |
一、 立法现状 | 第19-20页 |
二、 构成善意取得制度的基本逻辑 | 第20-22页 |
第二节 成立善意取得后的转让合同效力 | 第22-27页 |
一、 受让人善意与转让合同效力 | 第22-24页 |
二、 权利表象规则与转让合同效力 | 第24-25页 |
三、 善意取得的性质与转让合同效力 | 第25-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善意取得转让合同 | 第28-35页 |
第一节 构成善意取得的无权处分合同 | 第28-32页 |
一、 善意取得中无权处分与欺诈 | 第28-29页 |
二、 无权处分与买卖标的物要求 | 第29页 |
三、 善意取得与权利瑕疵担保 | 第29-30页 |
四、 无权处分效力规则的内部协调 | 第30-31页 |
五、 构成善意取得制度的转让合同效力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善意取得成立后的转让合同 | 第32-33页 |
第三节 遗失物转让的特别情形 | 第33-35页 |
结论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后记 | 第4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