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言 | 第11-23页 |
第一章 联邦思想在中国的勃兴 | 第23-41页 |
一、 联邦制基本理论 | 第23-32页 |
(一) 联邦制的含义 | 第23-25页 |
(二) 联邦制理论的发展 | 第25-29页 |
(三) 联邦制的实践和发展 | 第29-32页 |
二、 联邦思想在中国近代的传播 | 第32-39页 |
(一) 清末维新人士、官员等对西方联邦制国家的介绍 | 第32-34页 |
(二) 清末立宪派对联邦制思想的介绍 | 第34-36页 |
(三) 清末革命派的联邦制建国方案 | 第36-39页 |
三、 联邦思想在民国时期的发展 | 第39-41页 |
第二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联邦事实的默认 | 第41-53页 |
一、 独立各省约法:联邦制建国方案 | 第41-44页 |
二、 默认地方分权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 第44-50页 |
(一)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 第44-46页 |
(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 | 第46页 |
(三) 南京临时政府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联邦色彩 | 第46-50页 |
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未规定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 | 第50-53页 |
第三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联邦主义地方分权的博弈 | 第53-74页 |
一、 中央集权与维持地方分权势力围绕军民分治的论争 | 第53-62页 |
(一) 军民分治论争的发生 | 第53-55页 |
(二) 军民分治论争之内容 | 第55-61页 |
(三)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论争的特点 | 第61-62页 |
二、 国会制宪与《天坛宪草》 | 第62-66页 |
(一) 国会成立与制宪 | 第62-64页 |
(二) 天坛宪草缺失省制内容的原因 | 第64-66页 |
三、 袁世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 | 第66-71页 |
(一) 军民分治 | 第66-69页 |
(二) 《中华民国约法》的出台 | 第69-71页 |
四、 地方分权势力的再起和联合 | 第71-74页 |
第四章 联邦主义的复兴:制宪中省制问题论争 | 第74-99页 |
一、 国会第一次复会后的省制之争与立宪的中断 | 第74-88页 |
(一) 国会第一次复会后的立宪过程 | 第74-75页 |
(二) 国会第一次复会后有关省制入宪的争论经过 | 第75-83页 |
(三) 国会对省制入宪的争论焦点 | 第83-87页 |
(四) 国会第一次复会中的省制(地方制度)讨论未果的原因 | 第87-88页 |
二、 南方护法政府的立宪 | 第88-96页 |
(一) 护法国会之成立 | 第89页 |
(二) 护法国会立宪经过 | 第89-91页 |
(三) 护法国会对地方制度的争论 | 第91-96页 |
三、 省制(地方制度)论争的性质 | 第96-99页 |
第五章 联邦主义宪法的诞生 | 第99-125页 |
一、 省宪对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的确认 | 第99-110页 |
(一) 湖南省宪对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的确认 | 第100-105页 |
(二) 浙江省宪对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的确认 | 第105-107页 |
(三) 其他省宪草案和《联省宪法草案》对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 | 第107-110页 |
二、 1923 年宪法对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确认 | 第110-125页 |
(一) 第一届国会的第二次恢复 | 第110-112页 |
(二) 国会制宪中“省宪”派与“反省宪”派的论争 | 第112-115页 |
(三) 1923 年宪法有关中央与地方分权的规定 | 第115-117页 |
(四) 1923 年宪法中央与地方权限分配评析 | 第117-125页 |
第六章 联邦主义宪法的命运 | 第125-138页 |
一、 确立联邦主义宪法艰难之因 | 第125-134页 |
(一) 对联邦主义的误读 | 第125-130页 |
(二) 政党及其领袖政治主张的多变 | 第130-134页 |
二、 联邦主义宪法最终能够确立之因 | 第134-138页 |
(一) 省区势力的存在和发展 | 第134-136页 |
(二) 地方分权与中华民国宪政建设的契合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6页 |
致谢 | 第146-1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