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典型动作生物力学分析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导言 | 第13-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研究的难点 | 第18页 |
·论文假设 | 第18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0-42页 |
·咏春拳概况 | 第20-29页 |
·咏春起源 | 第20-21页 |
·咏春拳技术动作特征 | 第21-22页 |
·咏春拳技术动作主要影响因素 | 第22-25页 |
·咏春拳相关理论 | 第25-29页 |
·武术动作的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 第29-35页 |
·着眼于武术动作过程 | 第31-32页 |
·着眼于武术动作技击含义 | 第32页 |
·着眼于武术散打得分技术动作 | 第32-33页 |
·其他相似项目的生物力学研究概述 | 第33-35页 |
·国外咏春拳研究概况 | 第35-37页 |
·国外类似项目的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 第37-40页 |
·测试仪器的专项化 | 第37-38页 |
·对技击效果的探讨 | 第38-39页 |
·对运动损伤的研究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42-44页 |
·研究内容 | 第42页 |
·研究方法 | 第42-44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42页 |
·实验法 | 第42-43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43页 |
·访谈法 | 第43-44页 |
4 咏春拳典型动作的定义与选取 | 第44-55页 |
·咏春拳典型动作相关概念辨析 | 第44-46页 |
·典型动作的定义 | 第44-46页 |
·选取咏春拳典型动作的途径 | 第46-52页 |
·经典三大套路 | 第46-48页 |
·咏春拳课程安排 | 第48-51页 |
·教练员调查 | 第51页 |
·技术关联性 | 第51-52页 |
·咏春拳典型动作的特征 | 第52-53页 |
·咏春拳典型动作分析的意义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 咏春拳典型动作生物力学分析 | 第55-97页 |
·实验对象 | 第55-56页 |
·实验方法 | 第56-63页 |
·实验时间与地点 | 第56页 |
·测试仪器及实验工具 | 第56-58页 |
·实验步骤 | 第58-60页 |
·肌电电极的安置 | 第60-61页 |
·测试动作 | 第61-63页 |
·实验流程 | 第63页 |
·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63-68页 |
·数据采集 | 第63-65页 |
·数据处理与指标选取 | 第65-68页 |
·实验结果 | 第68-85页 |
·日字冲拳运动学分析 | 第68-80页 |
·动力学 | 第80-82页 |
·表面肌电分析 | 第82-85页 |
·讨论 | 第85-95页 |
·二字钳羊马的作用 | 第85-88页 |
·日字冲拳过程的动作控制 | 第88-91页 |
·日字冲拳拳速分析 | 第91-92页 |
·日字冲拳下肢蹬力特征 | 第92-93页 |
·肌电活动特征 | 第93-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6 咏春拳典型动作击打效果分析 | 第97-108页 |
·实验对象与方法 | 第97-100页 |
·实验对象 | 第97-98页 |
·训练方法 | 第98页 |
·实验方法 | 第98-100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100页 |
·结果 | 第100-103页 |
·工程假人“胸骨柄”加速度比较 | 第100-101页 |
·工程假人“心脏”处加速度比较 | 第101-103页 |
·讨论 | 第103-106页 |
·中线冲拳与前冲拳路线分析 | 第103页 |
·击打对方中线的优势 | 第103-104页 |
·冲拳距离对冲拳效果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前冲和中冲的效果差异 | 第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7 结论 | 第108-109页 |
8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
附件 | 第122-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