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八月之光》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绪论 | 第11-20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简析 | 第12-13页 |
| ·福克纳及《八月之光》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国内外福克纳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 ① 国外福克纳研究 | 第13-15页 |
| ② 国内福克纳研究 | 第15-16页 |
| ·《八月之光》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 ·本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18-20页 |
| 2 狂欢的哄笑与戏谑 | 第20-29页 |
| ·狂欢化理论中的笑谑 | 第20-21页 |
| ·布朗的大起大落——加冕与脱冕 | 第21-26页 |
| ·伯顿小姐之死——狂欢式的笑 | 第26-29页 |
| 3 狂欢的怪诞与讽拟 | 第29-37页 |
| ·狂欢化理论中的怪诞与讽拟 | 第29-31页 |
| ·凸起的肚子——怪诞人体形象解读 | 第31-35页 |
| ·对《圣经》的讽刺性摹拟 | 第35-37页 |
| 4 狂欢的对话与复调 | 第37-44页 |
|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中的对话与复调 | 第37-38页 |
| ·三个音部的和声 | 第38-41页 |
| ·三种意识的并行 | 第41-44页 |
| 5 狂欢的两重性建构 | 第44-53页 |
| ·狂欢化理论中的两重性建构 | 第44-45页 |
| ·黑与白的身份追寻 | 第45-48页 |
| ·贞女与荡妇的同构 | 第48-53页 |
| 结语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附录 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