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等离子体催化降解甲苯的原位红外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VOCS的来源及危害 | 第12-13页 |
·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 | 第13-16页 |
·传统治理技术 | 第14-15页 |
·新型治理技术 | 第15-16页 |
·低温等离子体催化协同技术 | 第16-18页 |
·等离子体与催化剂结合方式 | 第16-17页 |
·协同催化剂种类 | 第17-18页 |
·低温等离子体催化的研究进展 | 第18-25页 |
·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反应副产物分析 | 第21-22页 |
·对臭氧的分解 | 第22-23页 |
·催化剂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 | 第23-25页 |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 第27-32页 |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27-28页 |
·化学试剂和气体 | 第27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催化剂的制备与装填 | 第28-29页 |
·催化剂表征方法 | 第29-30页 |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BET) | 第29页 |
·X 射线衍射分析方法(XRD) | 第29页 |
·色谱-质谱仪(GC-MS) | 第29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9-30页 |
·X 射线能谱分析(EDS) | 第30页 |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30页 |
·原位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0页 |
·计算方法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剂对甲苯的降解 | 第32-47页 |
·前言 | 第32页 |
·实验部分 | 第32-33页 |
·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 | 第32页 |
·评价装置 | 第32-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6页 |
·甲苯的吸附与去除 | 第33-35页 |
·COx | 第35-36页 |
·副产物分析 | 第36-39页 |
·表征结果分析 | 第39-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等离子体催化降解甲苯的原位红外研究 | 第47-66页 |
·前言 | 第47页 |
·等离子体原位红外反应器的设计 | 第47-50页 |
·构思与设计要点 | 第47-49页 |
·原位红外反应器 | 第49-50页 |
·原位红外实验步骤 | 第50-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61页 |
·甲苯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 | 第51-52页 |
·不同催化剂对甲苯的降解过程 | 第52-57页 |
·湿度对甲苯降解的影响 | 第57-59页 |
·温度对甲苯降解的影响 | 第59-60页 |
·氮气气氛下甲苯的降解 | 第60-61页 |
·机理分析 | 第61-64页 |
·污染物的吸附对降解途径的影响 | 第61-62页 |
·不同活性组分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