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县二蛮山高速远程滑坡启动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 ·高速滑坡启动机理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降雨诱发滑坡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2页 |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第2章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及基本地质条件 | 第24-32页 |
| ·自然地理 | 第24-26页 |
| ·地理位置 | 第24页 |
| ·水文气象 | 第24-25页 |
| ·植被土壤 | 第25-26页 |
| ·地质条件 | 第26-32页 |
| ·地形地貌 | 第26-28页 |
| ·地层岩性 | 第28-29页 |
| ·地质构造及地震 | 第29-30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0页 |
| ·岩土体物理力学特征 | 第30-32页 |
| 第3章 二蛮山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条件分析 | 第32-49页 |
| ·滑坡概况 | 第32-35页 |
| ·二蛮山滑坡运动及堆积特征 | 第35-46页 |
| ·滑源区(Ⅰ) | 第35-37页 |
| ·刮铲崩塌区(Ⅱ-1) | 第37-40页 |
| ·主堆积区(Ⅱ-2) | 第40-41页 |
| ·翻越堆积区(Ⅱ-3) | 第41-42页 |
| ·二次滑动区(Ⅲ) | 第42-46页 |
| ·二蛮山滑坡形成条件分析 | 第46-49页 |
| ·地形地貌条件 | 第46页 |
| ·地层岩性条件 | 第46-47页 |
| ·坡体结构条件 | 第47-48页 |
| ·水源条件 | 第48-49页 |
| 第4章 二蛮山滑坡启动机制研究 | 第49-59页 |
| ·滑坡启动速度计算 | 第49-50页 |
| ·二蛮山滑坡启动效应研究 | 第50-56页 |
| ·孔隙水压力效应 | 第50-54页 |
| ·孔隙水汽化压力效应 | 第54-56页 |
| ·二蛮山滑坡破坏失稳全过程研究 | 第56-59页 |
| ·裂缝的形成与扩展 | 第56-57页 |
| ·滑带土的软化 | 第57-58页 |
| ·锁固段剪断 | 第58-59页 |
| 第5章 二蛮山滑坡渗流数值模拟及稳定性分析 | 第59-68页 |
| ·概述 | 第59-60页 |
| ·强降雨条件下滑源区坡体渗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 第60-65页 |
| ·SEEP/W模块简介 | 第60页 |
| ·模型建立 | 第60-61页 |
| ·渗透系数函数的导出 | 第61-62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62-65页 |
| ·考虑渗流影响的坡体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 第65-68页 |
| ·SLOPE/W软件简介 | 第65页 |
| ·天然状态下坡体稳定性分析 | 第65-66页 |
| ·降雨入渗对坡体稳定性影响分析 | 第66-68页 |
| 结论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