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绪论 | 第7-12页 |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 | 第7页 |
(二)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三)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四)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概述 | 第12-16页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 | 第12页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 | 第12-16页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 第16-19页 |
(一) 认识历史、彰显人类文明进程的需要 | 第16页 |
(二) 文化创新的需要 | 第16页 |
(三) 保护文化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的需要 | 第16-17页 |
(四) 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17页 |
(五) 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 第17-19页 |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探讨 | 第19-22页 |
(一)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9页 |
(二)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政府角色 | 第19-20页 |
(三)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借鉴意义 | 第20-22页 |
四、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 第22-30页 |
(一) 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 | 第22-25页 |
(二) 现阶段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三)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 | 第27-28页 |
(四)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 第28-30页 |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机制 | 第30-39页 |
(一) 政府主导机制 | 第30-33页 |
(二) 法律保障机制 | 第33-34页 |
(三) 社会团体与民众参与机制 | 第34-37页 |
(四) 申报机制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作者简介 | 第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