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传输方式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研究评述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与相关基础理论 | 第16-23页 |
·系统动力学原理 | 第16-17页 |
·基本原理 | 第16页 |
·建模步骤 | 第16-17页 |
·相关基础理论 | 第17-22页 |
·资源优势论 | 第17-18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18-2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理论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我国能源传输趋势及传输方式对比分析 | 第23-31页 |
·能源传输动因分析 | 第23-25页 |
·国家能源战略布局调整 | 第23-24页 |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 第24-25页 |
·能源传输趋势分析 | 第25-28页 |
·能源供需空间格局 | 第25-27页 |
·区际能源传输趋势 | 第27-28页 |
·煤炭和电力传输对比分析 | 第28-30页 |
·煤炭和电力传输现状 | 第28-29页 |
·煤电传输影响对比分析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不同能源传输方式影响的比较研究 | 第31-41页 |
·能源传输影响的系统分析 | 第31-33页 |
·能源传输系统内涵 | 第31-32页 |
·能源传输影响分析 | 第32-33页 |
·能源传输影响的对比要素 | 第33-36页 |
·要素选取原则 | 第33-34页 |
·对比要素的确定 | 第34-36页 |
·能源传输方式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36-40页 |
·建模思路 | 第36-37页 |
·因果关系分析 | 第37-38页 |
·模型构建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山西省能源传输方式比较实证分析 | 第41-52页 |
·背景分析 | 第41-43页 |
·参数设定与模型检验 | 第43-45页 |
·参数估计方法 | 第43页 |
·主要参数设定 | 第43-44页 |
·模型有效性检验 | 第44-45页 |
·能源传输方式比较分析 | 第45-51页 |
·结果分析 | 第45-50页 |
·政策建议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论文工作成果 | 第52-53页 |
·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