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井穿越松散土层的支护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围岩稳定性理论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支护理论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支护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斜井支护方式及作用机理研究 | 第16-24页 |
·斜井支护方式 | 第16-18页 |
·锚杆支护 | 第16页 |
·喷射混凝土支护 | 第16-17页 |
·锚喷支护 | 第17页 |
·锚网喷支护 | 第17-18页 |
·斜井支护结构作用机理 | 第18-23页 |
·喷射混凝土作用机理 | 第19-20页 |
·喷层力学作用机理 | 第20页 |
·锚杆作用机理 | 第20-22页 |
·钢支撑作用机理 | 第22页 |
·钢筋网作用机理 | 第22页 |
·次衬砌作用机理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斜井工程实例 | 第24-32页 |
·工程概况 | 第24页 |
·程地质条件 | 第24-28页 |
·地层岩性 | 第24-25页 |
·地质构造 | 第25页 |
·水文地质 | 第25-26页 |
·岩体类别 | 第26-28页 |
·支护技术 | 第28-31页 |
·支护方案 | 第28-29页 |
·技术要求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斜井围岩类别分析 | 第32-36页 |
·斜井围岩级别分级的重要性 | 第32页 |
·斜井围岩分级标准 | 第32-33页 |
·斜井围岩级别核定 | 第33-35页 |
·岩石等级划分 | 第33页 |
·岩体完整性划分 | 第33-34页 |
·[BQ]值的确定 | 第34页 |
·斜井围岩分级与分布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5 斜井监控量测及稳定性评价 | 第36-50页 |
·监控量测目的 | 第36页 |
·监控量测基本原则 | 第36-37页 |
·监控量测内容与仪器 | 第37页 |
·监控量测方法 | 第37-40页 |
·地质及支护状况观察 | 第37页 |
·拱顶下沉 | 第37-39页 |
·周边收敛 | 第39-40页 |
·监控量测频率 | 第40页 |
·量测断面和元件的布置 | 第40-41页 |
·量测断面的布置 | 第40页 |
·量测元件的布置 | 第40-41页 |
·斜井围岩稳定性判定依据 | 第41-44页 |
·围岩强度判定依据 | 第41-42页 |
·围岩变形量判定依据 | 第42-44页 |
·斜井围岩稳定性评价 | 第44-49页 |
·拱顶下沉和围岩收敛的回归分析 | 第44-47页 |
·变形速率对围岩稳定性评价 | 第47-48页 |
·变形加速度对围岩稳定性评价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6 斜井支护数值模拟研究 | 第50-69页 |
·FLAC 3D简介 | 第50-51页 |
·FLAC 3D特性 | 第50-51页 |
·FLAC 3D原理 | 第51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51-55页 |
·屈服准则 | 第51-53页 |
·计算模型 | 第53-54页 |
·模型参数 | 第54页 |
·边界条件 | 第54页 |
·初始地应力 | 第54-55页 |
·结构单元 | 第55页 |
·支护结构对围岩作用的模拟 | 第55-65页 |
·斜井开挖位移场分析 | 第56-60页 |
·斜井开挖应力场分析 | 第60-62页 |
·斜井开挖塑性区分析 | 第62-64页 |
·斜井开挖引起围岩变形的具体分析 | 第64-65页 |
·现场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的对比分析 | 第65-66页 |
·支护时机的优化 | 第66-68页 |
·支护时机的概念 | 第66页 |
·支护时机的意义 | 第66-67页 |
·最佳支护时间的确定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7 结论 | 第69-71页 |
·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