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粉煤灰的基本性质 | 第12-13页 |
·粉煤灰的矿物组分 | 第12页 |
·粉煤灰的化学组成 | 第12页 |
·粉煤灰的物理性质 | 第12-13页 |
·粉煤灰的物化活性 | 第13页 |
·粉煤灰的改性方法 | 第13-15页 |
·酸改性 | 第13-14页 |
·碱改性 | 第14页 |
·表面活性剂改性 | 第14-15页 |
·阳离子改性 | 第15页 |
·有机废水的特点及危害 | 第15-16页 |
·有机废水的特点 | 第15-16页 |
·有机废水的危害 | 第16页 |
·有机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6-21页 |
·物理法 | 第16-17页 |
·化学法 | 第17-19页 |
·物化法 | 第19-20页 |
·生物法 | 第20-21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微珠粉煤灰的无机改性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 第22-38页 |
·引言 | 第22页 |
·实验部分 | 第22-26页 |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22-23页 |
·实验方案和内容 | 第23-26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6-37页 |
·粉煤灰样品的 XRD 分析 | 第26页 |
·粉煤灰样品的 SEM 分析 | 第26-28页 |
·粉煤灰样品的比表面积及表面吸附特性 | 第28页 |
·氢氧化钠改性微珠粉煤灰条件的确定 | 第28-30页 |
·无机改性粉煤灰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 | 第30-34页 |
·无极改性粉煤灰吸附有机污染物的正交试验设计 | 第34-36页 |
·再生无机改性粉煤灰的吸附性能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活性粉煤灰的有机改性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38-50页 |
·引言 | 第38页 |
·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38-39页 |
·实验方案和内容 | 第39-40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8页 |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TMBA)改性粉煤灰条件的确定 | 第40-41页 |
·有机改性粉煤灰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 | 第41-46页 |
·有机改性粉煤灰吸附有机污染物的正交试验设计 | 第46-48页 |
·有机再生改性粉煤灰的吸附性能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Cu_2O/微珠粉煤灰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50-60页 |
·引言 | 第50页 |
·实验部分 | 第50-52页 |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50-51页 |
·实验方案和内容 | 第51-52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2-59页 |
·样品的 SEM 分析 | 第52页 |
·样品的 XRD 分析 | 第52-53页 |
·样品的固体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分析 | 第53页 |
·抗坏血酸和 NaOH 用量对氧化亚铜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3-54页 |
·Cu_2O 负载量对催化剂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Cu_2O/微珠粉煤灰光催化剂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 第55-58页 |
·再生催化剂重复使用对光催化降解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总结 | 第60-61页 |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