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区煤灰熔融特性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煤灰熔点的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灰化学成分对灰熔点的影响 | 第10-12页 |
·矿物组成对灰熔点的影响 | 第12-15页 |
·煤结渣性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氧化物对煤灰熔融性的影响 | 第21-34页 |
·实验部分 | 第21-24页 |
·实验所用仪器 | 第21-22页 |
·灰锥的制备 | 第22页 |
·煤灰的化学成分及矿物组成的测定 | 第22页 |
·煤灰熔融温度的测定 | 第22-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32页 |
·煤灰化学成分的含量 | 第24页 |
·煤灰灰成分对灰熔点的影响 | 第24-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氧化物对煤灰熔融性影响的机理 | 第34-44页 |
·SEM 分析 | 第34-38页 |
·煤灰的电镜扫描图 | 第34-35页 |
·添加氧化物的电镜扫描图 | 第35-38页 |
·XRD分析 | 第38-43页 |
·煤灰中矿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转化 | 第38-39页 |
·加入氧化物后矿物转化分析 | 第39-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煤的结渣性研究 | 第44-51页 |
·实验部分 | 第44-46页 |
·实验仪器 | 第44-45页 |
·实验过程 | 第45-46页 |
·煤灰结渣性强度区域与常用判别指标 | 第46-47页 |
·煤的结渣率 | 第46页 |
·煤灰结渣性的常用判别指标 | 第46-4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7-49页 |
·延安黄陵(1#)煤的结渣性分析 | 第47页 |
·子长禾草沟二号(2#)煤的结渣性分析 | 第47-48页 |
·神木西沟(3#)煤的结渣性分析 | 第48-49页 |
·神木河畔(4#)煤的结渣性分析 | 第49页 |
·各种指标对 4 种煤结渣性分析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全文总结 | 第51-52页 |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页 |